谈谈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入帖和出帖

  书法要入佳境,如何练成?古往今来的书家在学习过程中,都经历了从入帖到出帖的过程。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入帖,就是在以碑帖作为范本的习书过程中,从陌生到熟练,逐步掌握了范本的笔意、笔势乃至情神体貌,这样,就算是“入”帖了。当然“入帖”的讲法,并不拘泥于“帖”,并不是学帖的叫“入帖”,学碑的叫“入碑”。“入帖”是一个通称,简言之,就是掌握了范本的书法。比起“出帖”来说,人帖算是入了书法之门的一个初级阶段。
  所谓“出帖”,就是指在“入帖”的前提下,在临摹范本过程中,不斤斤拘泥于范本,亦步亦趋地摹仿,而是在掌握范本的笔意、笔势的同时,写出自己的面貌,即个人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出帖。学书要经历由入帖到出帖的过程。那么,入帖以后为什么还要出帖呢?我们说,入帖是一个学习传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临书者心中要“无我”,一笔不可苟且,一念不可他移,思想集中,精神专一地临好碑帖,以吸取传统书法的精髓,如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但入帖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出帖。出帖是一个自主风貌的过程,没有创新,仅满足于老的程式,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就会丧失。唐代释亚栖《论书》曰:“若执法不变,纵能人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地,是书家之大要”。因此,出帖对于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也是决定其功业能否大成的关键所在。古往今来的书家之所以能垂名于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都从入帖到出帖,形成了个人鲜明特征。清代何绍基书法,入帖学颜体,其能得颜体之神而脱略其形,是“出帖”的典范。红军书法家舒同,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
  当然,出帖与入帖是紧密相联的,不对传统的书理谙熟于胸,又怎能融会贯通去创新呢?总之,学书者要把入帖和出帖看得同等重要,把他们作为学书整体中的两个有机联系的方面去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