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_“孤儿”王利芬(连载之二)

     “潜伏”之后      2010年3月17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零点,王利芬编写了一条13字的信息,几乎同时发布在她的博客、微博和开心网上。这13个字是“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优米网”。
  写下这13个字的时候,王利芬正站在SOHO现代城B座顶层一间上下两层19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这里灯火通明。她与身边的一群年轻员工正在等待优米网上线那一刻的到来。
  一阵欢呼声过后,优米网正式上线。
  上线首日的关注度让王利芬感到欣喜。3月18日十点钟,暴涨的浏览量致使优米网宽带不够、视频无法播放。后来,数据显示,优米网第一天的PV值60多万。居然一举冲到全世界排名600多位。
  而实际上,优米网高调亮相背后却是6个月的潜伏期和一次惨痛的失败。
  起初,因为与马云的关系很熟,王利芬想要学习他做C2C。“淘宝是有形的产品,现在人们脑袋里的经验,你是很难得到的,”王利芬认为,“我想提供的是经验。”
  这个想法让王利芬自己感到兴奋,也让手下80多名员工受到巨大鼓舞。2009年11月底,在从央视正式辞职两个月后。以电子商务网站为基本框架的优米网就上线了。
  很快,王利芬就发现没有人愿意为她看似高明的创意买单。“讲完了之后,他觉得你不值一千块,因为提供经验的产品很难定价,讲的人觉得我付出时间了,接受的人说我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你来糊弄我?”
  受阻的王利芬专门跑去Ebay取经,她花了一周的时间向各个环节的负责人请教,基本摸清了电子商务的模式。
  Ebay归来,王利芬毅然关闭上线仅有两个星期的优米网。王利芬和自己的团队总结教训:第一,互联网就是免费;第二,到底什么人的经验值钱。最后得出结论,要让名人来说自己的经验,网站收费暂时搁置。
  就这样,调整思路的王利芬带领团队重新开始,优米网获得重生。此时的王利芬才正式浮出水面,高调亮相,“之前更像是一个潜伏期,因为我答应过焦台长,把事情做成了再出来。”
  优米网上线10天之后,王利芬在一次论坛上公开了自己创业的两个惨痛教训:第一,消费者和受众再也不需要你教育他们,他们要表达内心的愿望,如果你不跟着他们的愿望走的话,你的事业就会惨败;第二,不要铺摊子,不要做甩手大爷,要把一两个点先做透。
  王利芬确实没有做甩手大爷。录制第一期《在路上》,她坐在前台主持,因为她要知道前台怎么样。到了第二期、第三期,她选择坐在后台。三期节目录下来,王利芬与团队开会总结。总结完毕,录第四期的时候,王利芬就只负责审片了。到了第六期,王利芬也不审片了,直接回家了。
  “我对这一个流程已经熟悉了,熟悉之后就放手,然后依次负责就是执行总编、副总编、主编,当这个东西形成规范与制度之后,就容易多了,”王利芬对笔者说,“不过,你别想糊弄我,你这个地方光没有打好,摄像的构图不对,哪里的采访状态不好,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要知道,除了没有扛过摄像机,我在央视可什么都干过。”
  王利芬对自己的队伍充满信心。优米网现在的核心团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电视团队的员工大多是原来《赢在中国》和《对话》的老部下,产品营销团队则是优米网第一次创业的骨干。
  “前边会特别累,以后会越来越轻松,”王利芬说,“做企业,原来做《赢在中国》相当于摸了一遍了,现在都是掌控之中。”
  
  “虚名的泡沫终究会破”
  
  走进优米网的办公室,你会发现或许用“花房”这个词来形容它更合适。
  满眼皆是绿色。1900平米的办公室,上下两层,沙发和墙面都是以绿色为主色调。桌子上,天花板上,书架上,写字桌上,地板上,摆满了吊兰、绿萝、剑兰……为侍弄它们,王利芬甚至专门雇了一个花匠。
  王利芬还让人专门买了一个能够制作出碱水的机器,取代常用的纯净水,为的是让员工体内的酸碱能够平衡。
  “这些花不了多少钱,”指着身边的绿色植物,王利芬说,“我们是创意产业,需要灵感,需要湿润的空气,需要氧气,需要心情愉悦。”
  王利芬一口气说完四个“需要”,顿了一顿,补充一句,“这些在央视都是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还有一些质疑。比如,现在优米网上人气最旺的是拍卖名人时间栏目,首位名人史玉柱的3小时拍卖价已超过70万,此举被指为作秀。
  王利芬感到委屈。在她看来,拍卖名人时间实现的是一个“多赢”。“来的人宣传了他的公司,听的人获得了宝贵经验,拍的钱捐给了公益事业,何乐而不为?”
  其实,拍卖名人时间并非王利芬首创,“私募教父”赵丹阳花了211万美元和巴菲特有了一次午餐机会,让中国人熟悉了这种拍卖名人时间的方式。
  起初,王利芬跟史玉柱聊起,自己想做一个中国版的巴菲特午餐,拍卖名人时间,既可以给那些想与商业领袖交流的人提供一条通路,又可以把拍卖所得用于慈善事业。王利芬非常想对史玉柱提出拍卖要求,可又不好意思开口,没想到史玉柱主动开口:“不然你就拍卖我吧。”
  让王利芬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得知史玉柱被“拍卖”之后,好几个朋友主动打来电话,跟她说,“你也卖卖我吧。”
  几个月前,王利芬遇到了李书福,后者的吉利正处于收购沃尔沃的关键时刻。王利芬问他,“听说你买了沃尔沃?”李书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正在买。”
  那一刻,王利芬觉得李书福给她的感觉是正在买一棵白菜。“我看到他这样子,就想起他说的一段话,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一个沙发加在一起吗?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王利芬也曾经面对过类似于“听说你买了沃尔沃”这样的提问――“你怎么能从央视辞职啊?”这种提问的背后也是一种质疑:你怎么能放弃央视那样的体制内优势?你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了啊!
  王利芬当然对央视的优势深有体会。“如果我不在央视,我不可能得到遍访各个部委的机会,更不可能曾与朱总理并排坐着看了两个多小时的样片。”
  不过,当面对“你怎么可能从央视辞职”这样的提问时,王利芬说自己脸上没有李书福那样的不好意思。她说:影响力大与不大,虚名的泡沫终究会破的,我不想让别人来左右自己的命运。
  她对记者说,自己对于离开央视没有任何的留恋。“我估计,如果没有什么事,后半辈子也不会回去了。现在开车从公主坟一转弯过来,我都忘了看它一眼,开过去了,一想,哦,刚才经过电视台了。有人说‘离开了央视,心没离开’,那不是瞎掰嘛!”
  “我也没有觉得现在的自己,与在央视的自己有什么不同,反而,现在帮助我的人更多了。”说完,她笑了起来。
  其实,在优米网上线之前,王利芬一位很敬重的朋友曾经郑重地告诉她:“你现在离开央视了,一定要把自己看做一个孤儿。因为人家帮你是有限的,一次两次就是面子了,不能总靠你那些有名的朋友们。”
  王利芬点头称是,但心里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在心底,她深信自己做的事情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不光是一个孤儿,我现在应该是一个乞丐,乞讨每一个网民内心的所思所想。慢慢变成实现目标的人。”
  
  “创业者是时代的英雄”
  
  1. 我的资源不是马云他们
  
  笔者:你在写给李开复的信中说,错过了一个停车站,而下一班列车经过这里时再也不会去你原来想去的目的地,而是另一个别的什么地方,此时,无论你是呆在原地还是上车,对于你想要到的地点而言都是非驴非马的,这就是误读时代的悲哀。以辞职创办优米网为例,你对于这个时代的解读是什么呢?
  王利芬:这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体的时代,是一个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愿望与主张的时代,你有自己的手段就可以去做,很自由,对于我来说,优米网就是这样。
  笔者:我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你原来的那个平台――央视,没有这种自由吗?
  王利芬:对,是这样。比较单一,比较单面。这不是一个你板着面孔去教育他们的时代,你必须真诚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你才会成为他的伙伴。否则,这群年轻人会一脚把你踢开,最重要的是,他会不打开你的互联网,不打开你的电视,因为选择太多了。
  笔者:虽然没有这种自由,但是大家会很自然地认为,你和你的优米网沾了央视的光。
  王利芬:对,还有一个特别荒唐的(说法),他说你那么多的朋友都是在央视期间结识的,这是不是有点假公济私啊?我一点也不生气。我说,那么你教我怎么做,是不是我离开央视这些朋友我得完全割断啊,这样做行吗?再说,我在央视期间就不能交私人朋友吗?
  如果我不在央视,我也可能和史玉柱、和马云成为好朋友,主要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有机会采访我周围的这些朋友,我相信,他们可能不会跟央视的其他什么人,成为像跟我这样的朋友,那为什么呢?
  笔者:你是说你超越了央视这个平台?
  王利芬:央视的记者和主持人太多了。现在有人问我,你怎么还不把马云请过来。我想,还是别急着找马云吧,要不然,又要说,你的资源会用光的。我说,我的资源不是他们,而是一直在解读时代的需求,并且把这个需求变成文化产品,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随时能够触摸得到的产品。
  笔者:优米网就是这样一个承载产品的平台?“时代的需求”指的是什么?
  王利芬:对。我关注的是年轻人。史玉柱他们未必能够上我的网,我做的服务对象是年轻人,年轻人不是在职场就是在创业。在职场的人,他面临找个好工作多么艰难,为何得不到升迁,与同事关系怎么相处,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把有经验的人找来,跟他们做互动式的沟通。比如,《在路上》会成为一个人生大全式的视频百问,你一搜“跳槽”很多人会告诉你跳槽是怎么回事。这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而恰恰不是我的这些朋友。
  还有“如何经营夫妻关系”那一期,点击量特别高。我们那上面列的话题,婚前同居你准备好了吗?点击量那是最高的,我们马上要做,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没有人去正面回应。
  笔者:这种选题在央视不能做吗?
  王利芬:也能做,但是不能这么互动式地做啊。网站可以做话题前置啊,话题前置电视具备不了。中间的直播互动,我们可以通过QQ、MSN做视频提问,现在WEB2.0不仅仅是短信和聊天了,这个电视做得到吗?第三个,你央视能重播几次啊?我可以无数次重播。这是非常致命的竞争力。况且我们是姿态非常低地去服务。我每天会问,你看我们做得对不对啊?哪个机构像我这样啊?
  
  2. 价值观趋同是幸福的
  
  笔者:你的朋友说,过去一年你没有买一件新衣服?
  王利芬:这是真事。创业之后,我发现,4000块钱可以雇一个员工。我每次想到买衣服的时候,就想,我可以多雇一个员工啊,用这个换算,一换算我心里就踏实了。我真的没有为找工作发愁,我1994年毕业的时候,大学生还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你想,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的家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老这么换算。
  我个人对奢侈生活没有丝毫兴趣,对贵族化的生活非常不屑,因为温总理说中国两亿人有就业压力。我觉得非常不舒服。你看到那么多人在风里雨里冻着,一个月才几百块钱,跑几十里晚上才能吃到一顿热饭,我觉得这样的人太多了。
  笔者:你将优米网定位为“为国家和知识群体服务”,这是一个重要的缘由吗?
  王利芬:我希望我能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一批人。当初做《赢在中国》的时候,马云之所以能够投入那么多精力,这是价值观的原因。价值观趋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是一个没有什么劲的人。我的朋友大多都是这样,我对他说,这件事会对年轻人有帮助,你来一下吧,他二话不说就来的。
  笔者: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优米网。有一种观点说,创业不是靠炒作,靠的是踏踏实实,无论你以前如何,在商场上有他自己的游戏规则,从王利芬这次的创业方式,就像赵本山以前弄足球一样,不可能成功。你怎么看?
  王利芬:很多人都在说“失败”和“成功”这些字眼,其实没必要,你把它看成是人生走向坟墓的一个追求,你这个事情可以做得大,可以做得小,但不存在失败。无非是我优米网点击量不是那么多,我帮助的年轻人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多,我挣的钱不是那么多。其实,在中国面临一个现实,谁做事谁面临的非议最多,但是,不能让这种东西成为潮流。我相信历史自有公论。
  笔者:也有人认为你是一个操作手。
  王利芬:这个我赞同,我是一个耕地的人。在央视这些年,我是非常低调的,说老实话,我在做《我们》之前几乎不接受记者采访,我在央视本身不接受记者采访。
  
  3. 创业者是时代的英雄
  
  笔者:听说,现在的你很“拼”,经常在晚九点半之后开始开中层的会议?
  王利芬:是,我们开到晚上十一二点是经常的事情。有一个投资者对我说,利芬,很少有人像你这样,一个人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之后,心一般就浮了,然后就会扮成一个名人,99%的人就会去做名人去了,再也不会弯下身来种地,而你还在种地,每天还在种地,这样的人特别少。所以我一定要投资优米网,除非你把我赶出去。
  笔者:你把他赶出去了吗?
  王利芬:(笑)没有,人家可是世界500强啊。
  笔者:从体制内走出,朋友对你有没有什么忠告?
  王利芬:我的好朋友刘东华(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说我这个人大大咧咧的,不防备人家,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说,你放心,我现在每天都在弯下身子,做最细枝末节的事情、最需要走远路的事情,我不怕那些。
  笔者:你的一位朋友这样说,5年后人们会发现,国家用行政的方式花很多钱未必做成的事情,王利芬用她的“优米网”没花国家一分钱做成了。你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吗?
  王利芬:我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上市、财富、名誉、影响力,在我眼里,都是副产品,我要把这事做起来,那些都不重要。我为什么接受采访只能放到星期天,因为它不能干扰我的日常工作。唯一一次是义演直播,我把那次采访放到了星期一,平时根本不可能。我甚至拒绝了直接闯到我办公室里的记者。
  笔者:你曾经做过《赢在中国》,帮助了很多创业者,现在,你自己又成为了一个创业者。你如何看待“创业者”?
  王利芬:创业者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我说的是阳光创业者,不去靠政府关系,不靠贿赂,要靠市场力量的伟大,白手起家。大家一定要记住,拥有最多的不是财富,创业者最后拥有的,是他们身上永远拥有的能力、见识、胆识、勇气,别人永远打不倒他们的力量。你现在让马云一分钱没有,他仍然是一条好汉。别人吃不了的苦他吃了,别人翻不了的山他翻了。
  笔者:你立志于在这条路上前行?
  王利芬:我的生命或许还有20年的职业生涯,我只是想由自己来主宰。
  (全文完)
  摘自《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