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江南――晋祠:山西小江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它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因建于晋水发源地故称晋祠。这里山环水绕,文物荟萃,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驰名中外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
  我的家乡就在这里,用情真意笃来形容我对它的感情再合适不过了。游览晋祠,景观布局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里是晋祠的主体;北部,从文昌宫起,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至吕祖阁,这组建筑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部,十方奉圣禅寺、翰香馆、浮屠院、留山亭。另外,晋祠还是海内外“王氏”寻根祭祖的圣地。素来有“中国王氏出太原”的说法,这里有王氏祠堂。中部路线是旅游时导游解说的主体,简言之,就是三个三。
  中轴的最开始有一戏台名为水镜台,取“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意。水镜台三字为杨二酉所题,为三大名匾之首。另两处为一明代高应元所题之“对越”,与难老泉处的傅山先生题“难老”一匾。
  从水镜台向前走,过了会仙桥,再往前是晋祠建筑三宝首位的献殿,因为这个殿没有一颗铁钉,建筑结构被称为斗拱相接、卯榫相连,非常坚固。出了献殿,看见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鱼沼飞梁桥。它最初全为木质结构。桥的那头就是圣母殿,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
  “晋祠三绝”的第一绝是宋代侍女像。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群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
  二绝是周柏唐槐。祠内有周柏唐槐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三绝是晋祠主要水源难老泉。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赶快跑回婆家,见水大难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盖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汹涌的大水顿时变成潺潺的细流,不断从柳氏的身下流出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难老泉就在水母楼前。
  中线以景取胜,神话传说众多。两侧路线导游讲解较少,却着实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线第一站是文昌宫,两翼有清杨�题壁墨迹晋祠内外八景诗,历时百年,墨迹清晰。结字典雅,用笔稳健,典型的二王书风。两翼之下各有一洞,一处有刻石记载修建此宫捐资名录,另一处有一块小石刻,为傅山所书文昌宫兴建的小楷。
  说起写内外八景的杨�,知之者甚少,若是提到唐太宗《温泉铭》恐怕是无人不晓,杨�就是重刻《温泉铭》的功臣。唐刻《温泉铭》到清代碑文已有脱落,为了保护此碑,杨�重新摹勒。现在大家看到的没有脱落的《温泉铭》拓片多是杨�重刻的那块碑。
  《温泉铭》现藏于唐碑亭,就是北线的第二站。亭内有《温泉铭》两通,朱彝尊撰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一副。
   复前行即到唐叔虞祠,晋祠供奉的主人本为其人。叔虞祠两廊皆为碑刻,其中不乏精美者。
  南线十方奉圣禅寺的围墙圈住了许多景点。寺内的牡丹历史悠久,值得一看。牡丹掩映的是武则天时期的《华严经》,经幢有几百块。
  与奉圣禅寺并行的是翰香馆。馆内有太原段帖,收集的大多是傅山先生晚年的诗文、杂记。包括了傅山的楷、行、草三种书法,其笔力雄奇跌宕。傅山许多墨迹有应酬的嫌疑,有“意足不求颜色似”的感觉。此处所书先生一心一意,是研究傅山书法的宝贵资料,同时也是段锌所说的“以别夜光鱼目”,鉴别真伪的对照标本。跨出翰香馆,穿过浮屠院就来到留山,这是傅山读书的地方。这里环境优美,藤木绕着长廊充满整个庭院,假山上潺潺水流,淌下来,迂回于草莓地旁。山上伴云亭旁是一个大的观鱼台,游鱼自在,观者得意忘形,有些庄周梦蝶的意思了。在留山最边上是苍翠的竹子。北方的竹子,我想只有在晋水源头才会这么精神。仔细看竹林里是一面砖墙,上书文字,每字斗大,气势雄强,落款为柳南二酉。
  晋祠是一个四季皆宜游的地方,春有桃源春雨,夏有大寺荷风,秋有悬瓮晴岚,冬有双桥挂雪。早晚游行都有景可赏,望川晴晓,胜瀛四照,宝塔披霞,莲池映月。
  晋祠,很有韵味的俏佳人,需要静静地看,细细地品。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