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仇和激活春城之水】靖仇和玉儿

  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但又一路升迁: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2011年12月3日,又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素有“铁嘴学者”之称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石鹏飞"2008年首次提出“仇和新政”的概念,后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采用。“仇和新政”包括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打造班底,开展城市综合治理,滇池水系交通拥堵、城市绿化得到全面整治;强力拆迁,推动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力促跨越式、压缩化、超常规发展……
  像“鲶鱼”激活一潭春水
  问一千个昆明人,一千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所有“新政”中,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2008年1月28日,仇和在昆明亮相,“一开口,一连串的排比句,口才惊人,气势磅礴,昆明哪见过这样的官员发言?马上就有人鼓掌,但仇和说着说着,就让台下1000多名干部倒抽凉气了:“我仇和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仇和说,大家“要拼了命地干”,谁不干、干不好,就面临“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打”。一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散会时"我们是又兴奋又忐忑,只觉得机关的舒服日子是到头了。”
  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40名博士来到昆明挂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昆明本地官员再不敢懈怠,2月4日,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张祖林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骨’全城抢购。仇和要求全市公务员24小时做到“办公电话、家庭电话和手机,三通必须有一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轰动全国的“瞌睡门”发生了,一位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因此辞职。
  4年后,当记者问这位干部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时,他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这么说吧,以前像这样晚上11点钟被你吵醒,我肯定骂死你。现在,我都习惯了,11点还要看文件、看书,打电话,安排明天的工作。
  仇和彻底搅动了昆明官场。有人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昆明是一个温吞水、慢悠悠、与世无争的城市,官员作风当然就更加‘懒、庸、散’。仇和像一条快速游动的‘鲶鱼’,冲进昆明这个昏昏欲睡的沙丁鱼池里,放了几把火,吓得所有沙丁鱼醒过来,变了个活法。”
  仇和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一个下大雨的中午"仇和看到垃圾车里的垃圾顺着雨水往下流,就打电话给正在吃饭的环保局局长,要求立刻解决,一天,仇和试拨110报警电话,好长时间无人接听,他马上坐出租车到报警中心,发现值班人员在睡觉,他当场命令,以后警察不许“坐班”,全部“上街”。
  有的官员向记者诉说:“最苦的时候,我真是不想干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背后没少骂仇和是‘酷吏’。有门路的想方设法往省机关调,没门路的恨不得辞职。”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仇和新政”效果惊人的好。老百姓办事,“衙门好进了,脸色好看了”。企业办事,“手续简化了,效率提高了”。
  治污、治堵,治绿,有褒有贬
  仇和第二项得到昆明各界一致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综合治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昆明之所以成为‘春城’,就是因为有滇池这个天然的空调。”昆明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欣然承认他是仇和的“粉丝”:“滇池的污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那么多年治理不好,仇和来了就见效?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干不干的问题。”
  滇池治理,牵涉到36条注入滇池的河流。36条河流,又牵涉到岸边数以百计的企业、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江的“河长”,市长任宝象河的“河长”,其他30多条河,也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局长们分任“河长”。
  仇和每个月至少巡一次河。下暴雨时,他一手打伞,一手拿着扩音器,招呼官员和专家一起下河检查。河道清淤时,他挽起裤腿,跳进臭气熏天的淤泥里,挥着铲子铲淤泥。如今,站在盘龙江边,已经闻不到臭味,也能看得到清水。
  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惹出的怨气也多。
  昆明的交通拥堵已持续多年,仇和来了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二环1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他们原先汇报的是3年修完。仇和断然否决:“必须1年建成通车,长痛不如短痛。”
  2008年10月,二环全面开工。昆明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陷入令人绝望的拥堵中。“二环施工变成了一场心理战。仇和顶住了舆论和民意的压力,不但做到了1年完工,而且试通车时间还有所提前。二环修通后,交通拥堵大大缓解,所有怨气顿时消散,仇和赢得公信力和美誉度。”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感叹道。
  但畅通的日子只过了半年。2010年,仇和决定修地铁,并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昆明一片哗然。支持者认为,“二环经验”证明了“长痛不如短痛”是对的,干脆一口气把地铁修完。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贪多图快,“连北京、上海都不能同时修6条地铁。别的不说,仅仅是地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就跟不上,将来安全运营如何保证?”
  到昆明不久,学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得知昆明一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居然12年都没成功。他觉得匪夷所思。以昆明的植物多样性条件,还不能成为园林城市?他一声令下,1年,还是1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种树去。一位区园林局局长告诉记者:“我1年种的树,比过去16年都多。”
  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如今,走在树荫下,人们不得不承认:仇和做对了。
  拆迁城中村备受争议
  “仇和新政”中,最受争议的是城中村的改造。在昆明249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共有336个城中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7万人。多年来,昆明官员私底下把城中村称为“天字号难题”。
  仇和第一次走进城中村调研,就大吃一惊。“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葬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绝不是危言耸听!”他合弃整顿为主的方案,选择拆迁改造,铁了心要捅“马蜂窝”。2008年2月27日,在官渡区佴家湾村,他宣布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
  仇和承诺,为保证老百姓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追求一点赢利,让企业微利,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最早改造的凤凰新村,如今成了现代化的SOHO俊园小区村民成了居民个个喜气洋洋。但有些开发商,借改造之名,向繁华地段的普通老旧小区扩大拆迁,激起居民反对。更严重的是,批评者认为,仇和的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把财力薄弱的昆明,绑架到了土地财政、举债经营的道路上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熊思远教授认为,仇和在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上,确实显得有点操之过急。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平安的、有尊严的生活,“我认为这项‘新政’还是可以打70分的”。
  政声人去后。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评价一名官员,传统上不外乎勤政、明政、善政、廉政这几个词,仇和绝对担得起“勤政”和“明政”的美誉。“他白天到处跑,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晚上回办公室开会、看文件。深夜回去,他还要看书,他这个人爱学习。每天只睡4个小时,真不知道他哪来的精力,你看他走路,市委门口几十级台阶,他几步就走上去了。记者跟他采访,得跑步前行。他才54岁,可眼袋那么深,头发全白了,是染黑的,这都是拼命工作累出来的。”
  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也说:“政治清明,仇和当之无愧。用钱,他明明白白。县长、区长跟他汇报工作,休想跟他提一个钱字,你的项目,你自己去招商,不要指望市里批钱。用人,他明明白白,问责制度和公示制度,都是他一手搞起来的。政策,也是明明白白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