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四、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在埋葬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为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多才词散文“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3、大江东去 ,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后两篇作品都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今天我们就再一同走近他,走进他的另一作品,来触摸他的内心世界。(板书:定风波)

 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

 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三.整体感知

 词序结合,把握内容,寻找缝隙,进入文本内涵

 (一)? 自由读序

 1、学生自由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学生读序,其余学生听读,概括序的作用。

 3、个别回答问题: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面对风风雨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

 从容淡定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张志和,唐代诗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

 再注:苏轼对此诗极为称赏,恨其曲调不传,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题绣川驿 陆游

 绣川池阁记曾游,落日栏边特地愁。

 白首即今行万里,淡烟依旧送孤舟。

  归心久负鲈鱼鲙,春色初回杜若洲。会买一蓑来钓雨,凭谁先为谢沙鸥?

 烟蓑雨笠: 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闲适)自适的生活。

 小结:面对风雨,苏轼“莫听”,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以从容镇定,乐观旷达的心态应对这狂风暴雨。

 4、探究一

 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抓关键: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从何而来?(序中“雨具先去”) (词序有差异)

 学生答后明确:

 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风雨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形象情感

 7、看风雨后的苏轼,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

 (1)齐读

 (2)下片写什么? 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8、小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①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

 ②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

 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四、质疑问难或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灵感的句子。写一写,说说喜欢的理由,或引发的感悟或触发的灵感。(自主、合作、探究)

 1、可能涉及到的句子:

 ①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风波之地的“我”只是一场梦幻,

 “吾丧我!”——庄子

  忘记过去的“我”才能寻回真我。(道家的超脱)

 明确:“无”——物我两忘的“坡仙化境”

 ②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个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处处是家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家

  明确:“归”——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

 2、可能喜欢的句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触发的感受:

 1、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自解中超凡超俗。

 2、人,不论他处于什么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