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积极价值与消极影响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简单问题,非常复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内容,要想在中国扎下根,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仅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就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作风,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理论武器。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第一个方面的结合,而对第二个方面则关注不够,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而不具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背景,因而很自然地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中,现在有些理论文章,仍然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似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被人们遗忘了。中国历史上的禅宗,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结合并最终融合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最后衍生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花费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急功近利。。

 2、传统文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思想保障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渐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社会不是主动而是被迫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曾经有过三次现代化的努力: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结束,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第二次是民国政府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再次中断;第三次是1978年以后我们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预计2015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一百多年来,我们在思维方式上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似乎实现现代化必须以否定传统文化作为前提。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有东亚模式的现代化,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就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尊重和肯定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非指死的过去的东西,而是指活的现在的东西,是指对后世有价值有影响有作用有益的东西,是一个动态系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证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传统文化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许多具有普世性的思想内容,所有这些,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些积极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

 3、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4、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泽惠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这些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关于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夭寿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追求的不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不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对现在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利国家

 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表现。中国文化强调个人严格

 服从集体集体荣誉感很强。这些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责任感都起

 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在自强不息追求真理追求崇高的人格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

 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

 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

 《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

 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认为人之尊贵在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对人的道

 德品质的培养。以“修身”为本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内容。其中修身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诚实是指人们内在的一种真实

 不欺的品质即“内诚于心”守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讲信

 义、守信用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取向即“外信于人”遵纪守法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和

 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定更是我们应该恪守的道德信条。

 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

 根本精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人合一”这些

 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和谐观并为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化支

 持。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

 统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

 对什么提倡什么抑制什么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倡导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都

 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决定

 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

 中庸之道。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使中国文化缺乏竞争进取精神崇尚中

 庸的信条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

 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

 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

 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重义轻利重德轻才。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义”、“德”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利”“才”

 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否则片面的追求“义”、“德”就很容易走入形式主义的虚伪。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许多新的东

 西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弥补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并且对消除

 外来腐朽思潮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着积极作用。

 四、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

 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

 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

 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

 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原则。

  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

 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当然我们

 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

 都是错误的。

  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