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

 对教材的认识、补充、拓展:

  苏轼的儒、释、道思想的结合,忧患意识与乐观豁达思想的碰撞,兼收并蓄的气魄与自成一家的风格,叙事、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个性华彩,以诗为词的宗主风范,进而,塑造一个立体鲜活的“文豪”形象。在知人论世与缘景明情中,使文本讲析与诗词鉴赏相补益,进一步阐说文与人、文与道的辨证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和他的作品既熟悉又陌生,不像是对李白、杜甫那么亲近自然,诵之时可信手拈来。苏轼的作品在学生以往学生所学的教材中寥寥可数。因此,要借此词帮助学生对苏轼及苏作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感受、鉴赏、评价,进而全方位解读宋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苏轼的思想、苏轼的人生态度、以诗为词的手法、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创作风格、自然雄放的气势、充满包容、责任和个性自由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用学生所学过苏轼的诗句先勾勒出一个苏轼的大体的“轮廓”,再借此词,师生共同赏鉴出一个更加立体鲜活、可见可闻、可出可感的“宗师、盟主形象”。在鉴赏的过程中把苏轼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人格魅力蕴含在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宗师、盟主、大家、哲人、文豪、政治家给我们的人文关怀和人生启示。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全面深刻解读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苏轼《定风波》的鉴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进而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热爱古典诗词、热爱中华文化。

 教学方式:温故知新 点拨启示

 创设情景 师生互动

 学习方式: ?建构法、诵读法、

 探究法、赏鉴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主板书:

 《定风波》

 以诗为词 序

 事 日常小事 自然风雨

 情 主体感受 超旷达观、任天而动、苦乐随化、归隐淡泊

 理 人生体悟 人生风雨

 人格教化

 副板书

 A书画诗酒

 B儒释道

 C去留无意

 D宠辱不惊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一、导入语:

 是谁让我们在中秋佳节禁不住吟诵那咏月的诗句?

 是谁让我们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高唱“大江东去”?

 是谁让我们在美丽的庐山聆听智者哲人的人生感叹?

 那就是让中国为之等了上千年的文坛巨子、旷世奇才、宗主大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超然豁达、韧性不羁的名作《定风波》。

 (注:开篇以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

 二、教学流程

 (一) 重温苏轼 知人论世

 先请大家回诵以往所学过的所熟知的苏轼的文作:

 《惠崇 春江晚景》、《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十年生死》

 还有就是周传雄演唱的那首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的滥觞《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从这些文句中,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共同明确: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三苏”, “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诗有“苏黄”,词有“苏辛”,文有“欧苏”之称。

 生平: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手足情、生死情、不了情,不忘三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有关苏轼的评价: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2、欧阳修;“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

 3、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4、明代杨慎对苏轼道德文章的景仰与评价:“眉山学士百代豪,夜郎谪仙两争高”。

 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同时又设有悬念,?

 温故知新

 初高中知识点回溯和夯实。

 以其名句想象和勾勒出词人的形象。

 通过对古今名人对苏轼的评价,帮助学生在心中熟悉一个更为立体、直观、鲜活的“奇才”形象。

 “出人头地”成语由来

 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歌曲”为背景会给学生另一种审美感受。

 查看预习情况,即朗读、背诵文本。

 教师引导

 学生全体背诵,创设情境,激起学习苏轼诗歌的激情和共鸣。

 对初高中知识的温习、回顾。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点拨、引导、明确。

 体察学生对古诗词和苏轼在感觉和内心上发生的微妙的变化。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5、海外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苏轼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之旷观之精神,做了极圆满之融合。

 6、、林语堂: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7、“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子瞻之“绝命诗”。

 而今,川蜀却遭遇千年不遇的震撼,若是伟人尚在,亦不免嗟叹伤怀。

 苏轼作品不仅能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还能给人那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个性自由、超然豁达。下面我们来一同解读他的《定风波》

 (二)、解读文本

 1、释文题 辨文体

 定风波:词牌名。

 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在《定风波》中表现为用题序。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并以标题和小序的形式解决抒情和叙事的矛盾。本词词序用来纪事,文本则着重抒发由事引发的情感。交代词写作的时地和创作缘起,丰富和深化词的神审美内涵。

 2、熟读成诵 因声求气

 韵脚明确:声、行、生、醒、冷、迎、晴

 马、怕、

 处、去

 读书方式:学生朗读、全班诵读、教师或学生范读(配乐)

 3、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探究

 叙事——置身词境

  ①本词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各有哪些特点,描摹了怎样的图景?

 竹叶、风雨:

 作者没直接写风雨,而是以穿林打叶的声音来写风

 雨,独出心裁。既把“风穿林”、“雨打叶”的风雨骤至、倾泻而来写得形象生动,又把作者闲适、狂放抒写出来。

 在于较全面解读苏轼

 东坡肉

 东坡赤壁

 题序把文本的事由、时间、地点交代得清晰明了。

 找韵脚

 朗读水平

 以“问题的设计”串联全词,整体感知

 自由论坛

 情由心生

 生忆阐述

 师明完善

 共同学习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评价方式。

 提问、交流、讨论等考查方式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竹杖、芒鞋:

 苏子拄杖而行,芒鞋履地,在狂风骤雨中且吟且啸,徐步前行,这不同于陶渊明“归去来兮”后的“策扶老以流憩”,而是一种在风雨飘摇中的自由。芒鞋晴天之时可以说轻快的走路,然而,东坡却反其道而行,认为在雨天的芒鞋远胜“骑马”。

 马:

 “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则是官宦气派。骑马通常是士子文人等忙碌、颠簸之人的一个标识,而此时的苏轼手拄竹杖,脚踏草屡却安步当车、雨中踏歌,更用了“轻胜马”来表情达意,可见其对积极入世的另一种人生态度。

 烟雨:

  凄风苦雨,风雨交加,既不是诗人驰骋情怀漫步的“雨巷”,更不是情人漫步携手的江南梅雨。

 春风:

 这里的春风不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使者,也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而仿似是“易安居士”笔下的“乍暖还寒”之时。此风虽“料峭”却使诗人为之一振,一醒。诗人不是“最难将息”,而是迎头赶上,“直面这凄冷、悲怆的现状”。不是退缩,而是勇往无前。

 斜阳、夕阳:

 斜阳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夕阳西下,日薄西山,“斜阳草树”,“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苏轼眼里,那落日的余晖仿佛在向他招摇,欢迎他的到来,然而,到底是他迎着夕阳,还是夕阳为他而闪亮呢?真可有“嘘嘘然蝴蝶也,……蘧蘧然周也”之妙啊!

 ②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冒雨前行,漫步崎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

 ③词中还有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出词人那超旷的态度、不羁人生、倔强的性格呢?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让我们禁不住想起“诗仙”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菜根谭》中“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莫听、何妨”,超然物外,自戒自警、不管风吹雨打,自然而对,是我行我素。无论是自然

 意象的探究基于高中生诗歌鉴赏的基础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和内化。

 掌握诗歌中重点意象,为鉴赏诗作和诗歌写作奠基。

 以意象为基点,延伸出对生活、情思、人生、财富的思考。

 引用其他相关名句,增添语文课堂的时代性和趣味性。

 学习、应用一些诗歌鉴赏的手法、角度和内涵。

 提问、探论

 最好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赏鉴、归纳。

 识记、理解一些重点意象,并串联起以往学过的相关意象的诗句等知识点。

 师生在交流中把古典诗歌的魅力挖掘出来,把苏轼的人格魅力渐渐的体悟出来。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的暴风雨还是政治的暴风雨,何有于我哉?“任平生”是一种高远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有谁不想笑傲人生、逍遥尘世。那不是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的闲适,也不是“青箬笠,绿蓑衣”的活泼,而是一种人生的超然和放达。这些词语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倔强、坚韧的性格。

 “吟啸” 涨潮《幽梦影》云:“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 吟啸:且笑且吟,吟是吟诗;长啸,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动作,一种文化现象。《文学遗产》中有专文研究文人长啸的,人的长啸包含了心中的许多内容,啸是有一定规律的,很有文人的雅致。低吟诗句,信步长啸,那是一种很自由的人生状态。

  他不同于民族魂鲁迅的“呐喊”,也不是《好汉歌》里的“一声吼”,而是作者对人生和命运、得失与毁誉、成败与去留的一种别样的审视。

 ④抒情——缘景明情

 作者借所遇之事、所处之境、所见之感,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表现了作者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处变不惊、置身骤雨狂风“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随流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隐逸之思,同时也揭示了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又“不甘”、“不归”又“左右为难”的矛盾心境。

 那是儒、释、道思想碰撞的结晶,那是忧患意识和士子责任交融的产物,那是人生与命途悖谬的“折衷”。

 ⑤哲理——理趣哲思

 宋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并结合本词的下片,谈谈你从苏轼的词句中体悟出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启示?

 涵咏诗韵

 品味语言

 对比升华

 前文说苏轼“三情”手足情、生死情、不了情,可难道除了亲人、情人外他已“无情”?引出苏轼对“入世”、“出世”、“人生”、“世事”的感慨之情。

 宋人为诗为词讲求趣味和哲理。

 比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莫听

 何妨

 任平生

 对人生的态度。

 长啸

 呐喊

 吼

 思想情感的挖掘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全面的来解读苏轼本人。

 宋诗宋词的拓展引申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师生共析共赏:

 北宋文坛到了苏轼的时代,审美情趣渐趋于“以俗为雅”,这样就扩大了诗歌题材的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更加日常生活化。以曲笔直写胸臆,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平常出生奇绝,语意双关,意蕴深远,以小见大,富含哲理。本词最为典型。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雨后的景物和所见:“骤雨初歇”、“彩彻区明”、春寒料峭、斜阳残照,诗人的酒意已在风雨的洗礼中“渐行渐远”,一切都是那么“清新”、“光亮”、“开阔”。可眼前的“豁然开朗”又怎能掩盖自己遭际的“不平和无奈”。

 置身雨后归途山色中,让作者不禁由“自然之风雨”,想到自己“起伏跌宕”、“辗转不定”、“得失与毁誉”、“得意伴失宠”“尴尬又平坦”的“仕宦海沉浮”。

 自然风雨奈我何?

 政治风雨又能怎样?

 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便作了最好的回答。

 让我们不由想起: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朦胧含蓄,既抱希望,又存疑虑,既欢喜,又担忧的情态。

 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超然和顿悟。

 这句既是本词的主旨句,更是作者心灵和经历的艺术投影。

 他的另一首诗《独觉》中亦云: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诗人对此两句的喜爱之深,因为那是苏子“豪放旷达、率性任情“的个性演绎,那是东坡“博学多识、兼容并包”的大气彰显,那是一代宗主“得失之处、进退之时”的睿智选择,更是千古奇才“海纳百川、宠辱不惊”的淡定从容。

 苏轼你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你为何还不住的“流浪”?为何把“黄州惠州儋州”作为“ 问汝平生功业”的归宿?黄州是你“建功立业、挥斥方遒”的得意地方吗?不是,那是你“乌台

 苏轼之所以能领起一代文坛,除了他的博学多才、超旷洒脱、自信自强、真挚豪放有关,更主要的是他的学识和智慧、胆识和气度。

 振起一代文风

 开启一派词风

 引领一批士子文人

 知人论诗

 以诗读人

 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

 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自己梳理出来。

 归纳、总结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考察学生读诗歌和作者关系的理解程度,文与人的关系思考。

 对自我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

 预期评价方式

 诗案”后的贬谪之地、穷困之所。或许,也正因此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就你非同寻常的人生、万世文人景仰的典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屡遇艰危犹未悔,身处异境而泰然。

 进退自如,毁誉任人,

 是非自审,得失安数,

 儒道互补,儒释相济,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你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所以,你顶天立地。

 你的诗句温暖着每一个跋涉在多舛命途的世人,你的深情感动着每一个固守着蓝桥清辉的生命,你的执着激励着每一个“为华夏之崛起”而奋斗的龙的传人。

 (三)、课后作业

 1、请以“苏轼、我、人生”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立意自选,一定要真实、自然,出自肺腑。

  2、集缀苏轼的名句名篇。(两页以上)

 人格魅力的探究

 性格决定命运的思考

 时代文化和个人风采的融合

 回到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人生教化的功用层面上来。

 人生观、价值观的界定、对得失、荣辱、毁誉、去留、是非、成败、好坏、肯否的重新诠释。

 下节课,可以选择典型作品讲评。

 教学设计后反思

 教学设计以“以诗为词的手法,叙事、抒情、说理相结合的创作风格”为线索,穿插讲解鉴赏古典诗歌时的朗读方法、典型意象以及语言的锤炼,并在每个讲析部分“质疑设问”,深化对词作的理解,合作探究。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人格。

 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作为自己教与学的核心理念,并加以验证和更正,修改并完善。

 教学实施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