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美元日元看人民币汇率

 进年来,全球经济开始趋于低迷、萧条,特别是日本等国家面临长达多年的许多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

  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国际上便出现了世界工厂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等,对中国大加攻击与诋毁。

  人民币升值论正是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借口提出的,是这一系列论调的延续。

  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指责。

  因此,日本等国家要求中国政府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以缓解他们的自身经济低迷的困境。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主要的货币日元、美元的汇率政策,探讨目前人民币面临的汇率压力,进而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政策日元每次升值或贬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从日元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日元的汇率政策是服从于美元的,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1、日元的汇率政策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

  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

  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

  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

  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

  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

  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

  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

  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

  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

  自1985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两次大幅度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国家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从240日元兑1美元一口气升至120日元兑1美元。

  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后,日元从110日元兑1美元急速升至7975日元兑1美元。

  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受到美国的压力,或者说是美国强迫日本吞食日元升值这颗恶果。

  日美关系是带有主仆色彩的异样关系,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护日本,理所当然在经济上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政策。

  多年来,日美贸易极不平衡,日本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造成美国对日贸易的庞大赤字。

  美国就逼迫日元升值,以此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在毫无准备和并不情愿下发生的日元大幅且急速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美出口比重很高的汽车、家电、机械等制造业。

  据日本有关机构调查,每升值1日元,丰田、索尼、东芝等企业就要损失100亿—150亿日元。

  据估计,在两次日元升值的浪潮中,日本出口企业的损失至少达上万亿日元。

  日元升值还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猛增。

  据统计,1994—1996年日元升值期间,企业破产上升了30%,其中因日元升值而破产的企业达45%。

  另外,这期间大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辞退工人,加上中小企业的破产增加,因而失业人数猛增,1994—1996年就有近30万职工加入失业大军。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生产,数以万计的企业把工厂搬到海外。

  原本已经低迷的国内需求更加萎缩,本应在国内的投资却投向海外,本应在国内增加的就业却在海外增加。

  据东京都调查,1990—2000年的10年间,东京都减少了61万亿日元的投资,为此就业也减少了322万人。

  其中,以投资比重最大的机电业为例,1997年雇用人数为246万人,1999年减至220万人,2000年又减至205万人。

  投资和就业的下降也必然影响消费,以致于零售业竞争空前惨烈,许多著名商店如崇光、八佰伴等纷纷破产倒闭。

  日元升值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是因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日本一直重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努力保持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美国或把传统产业移至海外,或干脆放弃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制造业。

  因此,不管日元升值多少,美国的进口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仍要进口日本的家电。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从根本上讲,还涉及日美两国的传统文化。

  美国人注重消费,常常借钱消费;而日本则注重储蓄,提倡节俭为美,经济不景气使日本人更重视存钱。

  据统计,日本的储蓄率约为6%,而美国则在1%以下,甚至是负数。

  这是日本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3、美元的汇率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发达国家相对势力地位发生较大变化,早曾美元汇率下跌的总趋势,比较突出的是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前期;9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保持了持续的坚挺地位,但伊拉克战争后,摆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明年大选连任,而获得大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

  为了大力振兴美国经济,美元贬值成了布什政府拉动美国经济的一张王牌。

  几乎所有的舆论分析指出,美元贬值对于目前的美国经济利远大于弊它有利于增强美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减少美国贸易逆差,避免通货紧缩,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另外,美元是美国控制全球经济、确保其经济霸主地位,从而维护其单极世界的法宝之一。

  面对第二大货币欧元向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所带来的挑战,美国政府的策略在过去的四年中确实利用了欧元新生不久、脚跟不稳的劣势予以了有力打压。

  十多年来,欧元区国家一直在努力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图大砍福利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沉重包袱,但远未成功。

  在市场内需不旺的情况下,欧洲迫切需要推动出口以支撑其经济,而此时此刻,欧元持续走强使欧洲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通货紧缩风险增大,经济增长受压。

  因此,有媒体分析,所谓美国财长斯诺不久前给强势美元下的新定义,称美国政府不再根据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市场价值衡量美元的强弱,强势的意思是指美元使公众产生的信心和它的防伪能力,这不过是掩盖美国政府当前放任美元贬值以打击欧元区经济的真实意图而已,并不意味着美国真的要放弃强势美元政策,而是通过贬值巧妙地维护美元强势。

  当然,目前美元贬值尚没有达到1995年4月份的历史最低点。

  美元当初对德国马克的比价为1比1.3525马克,假设那时就有欧元的话,1欧元等于1.9558马克,那么,那时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为1欧元兑1.4461美元。

  据此推断,欧元对美元还有升值的空间。

  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欧洲经济长期疲乏反过来对美国经济也必将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美元继续贬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二、人民币面临的汇率压力近年来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其国内经济问题,人为诱导日元贬值,但收效甚微。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一些政府官员便将矛头指向人民币,他们频频在国际上游说,试图迫使人民币升值。

  而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则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心要解决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问题的美国也在汇率问题上打主意,开始改变坚持了近10年的强势美元政策,使得美元一路走低。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美元走贬导致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

  国际舆论显然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负面作用。

  实际上,中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并不等于固定不动。

  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进入了相对灵活的浮动状态,在不同时点上对不同货币的汇率有升有降,幅度有大有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货币对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几甚至几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自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较窄的空间里波动。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是升值的。

  到2002年末,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或德国马克、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0%。

  考虑各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因素,同期人民币相对上述三种货币的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期间,人民币对三种货币最高实际升值幅度曾经分别达到455%、714%和930%。

  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走贬,只是收窄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升值幅度,并没有改变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的基本特性。

  因此,那些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

  国际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

  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导致中国今年外汇储备增加了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超过200亿美元相信属于国际游资,而这部分热钱将导致人民币供应超常增长约2000亿元。

  迫使人民币升值,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正在由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扩散。

  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

  加入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次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6大危害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面对国际上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压力,2090但国际上的压力,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压力,保持我国快速健康的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措施近年来,对于我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原则、方向和具体措施,国内众多的机构和专家学者,都作了很多很好的分析和总结。

  这些探讨和总结,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准确和深入的。

  本文综合了众多的观点,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

  第一步是确立多种货币一揽子计划,从而为人民币提供参考汇率。

  这个包括了美元、日元及欧元等主要货币的货币组合会更好地反映人民币的有效汇率。

  相对于只与美元挂钩比较,这种方法更能反映贸易竞争力。

  一种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固定汇率下的黑市套汇或资本外逃压力、有利于克服市场结构上的刚性及更好地吸收冲销外部冲击等。

  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要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功能转变节奏。

  还要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健全人民币汇率机制,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等。

  逐步改变人民币只盯住美元的单一联系机制,改为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加权平均一揽子联系机制,确保人民币的稳定。

  2、建立严密的监管机制。

  当务之急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建立起严密的金融监管防火墙和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职能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对资本项目下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进行实时监控、全程跟踪,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

  并应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加大对跨境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

  3、建立完善的结汇制度可考虑将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下限调整为零,允许银行持有零头寸。

  这意味着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头寸,将有利于银行持有的头寸更多地反映供求的边际信息。

  此外,还可考虑进一步提高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上限,给银行更多自主权。

  要加强境内机构结售汇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监管,同时要改进工作手段,在不进行过多的事前干预的前提下,通过非现场的监管制度事后监测经营主体的合规性。

  4、主动出击,便被动为主动。

  所谓主动出击就是对内全面地检讨现行人民币汇率水平与汇率制度,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全面地来计算人民币汇率在哪一种水平上收益最好成本最低,通过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调整人民币汇率可达最优的水平。

  利用人民币的汇率形成与国际社会谈判的砝码,形成既得利益。

  因此,面对国际的压力,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