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的购物狂_苦恼

  去年秋天,一对中年夫妇来到我的诊疗室。刚一落座,丈夫首先介绍了来此目的。原来,最近一年来,他的妻子对购物似乎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欲望,不管买的东西有用没用,过一段时间就大肆采购一批,家里就像开了百货店和杂货铺。每次花费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尽管丈夫自己开公司,收入不菲,经济上也承受得起。再说,如果买了东西能够使妻子开心,那也算了。问题是,买东西之前,焦虑不安;买了东西,初起几天还可以,过后又烦躁不安,懊悔不已。而最近几个月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过去是一个月1~2次,而现在则是几天来一次大采购,同时伴有睡眠障碍,以致家庭搞得六神不安、鸡犬不宁。为了这件事,夫妻没少争吵,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万般无奈,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这里。
  通过对他妻子全面的精神和体格检查,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妻子躯体方面不存在任何重大问题。但是,在精神领域,尤其是心灵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所谓“伤痛”。
  伤从何来?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这位夫人才道出了久藏心底的秘密。夫妻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上山下乡,返城结婚生子,以后下海经商,共同富裕,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随着岁月的流逝,物质生活的满足,他们生活的理念和精神的追求却逐渐出现了偏差。丈夫认为,自己正当年,事业处于红红火火,而且国家形势非常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这几年来与几个朋友全身心地投入到商海拼搏,虽然成绩不小,但是与妻子的沟通却日趋减少。而且因为业务需要,现在应酬也大大增加,造成对家庭的关心也减少了许多。丈夫也知道这种情况,但是,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就在经济上大力贡献,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但是,丈夫的一片苦心并没有换得妻子应有的回报。妻子认为:财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见好就收才是真理。同时在她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另一层意思:男人50是极品,女人50是废品,男人有钱起花心,抛弃“糟糠”讨“小蜜”。在说服不了丈夫的情况下,她的情绪逐渐发生了变化,无缘无故发脾气,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失眠、心慌气急、胸闷喉堵、盗汗纳差等等。为此,曾经到过很多医院求诊,就是没有解决问题。一年前偶然的一件事,改变了她以往的生活方式。那天,她又感到情绪不好,这时正好来到一家时装店,一件时髦的大衣把她给吸引住了,大衣穿在身上十分得体,雍容华贵。推销小姐满口的甜言蜜语,使其心花怒放,尽管价格不菲达五千多元,她还是买了下来。也不知怎么回事,刚才的不愉快感觉一扫而光,心中似乎出了口恶气。接下来几天情绪也好了些,隐隐约约她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然而好景不长,一周以后,她的情绪又故态复萌。于是,上商店成了她排忧解难的好去处,这一次她又购了不少东西,以后上街购物成了改善她情绪的一帖良药。而如果不进行这种活动,那么,非但原有问题不能解决,而且症状还会加重。同时,这种情绪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直接后果就是:家里堆满了很多不需要的物品。
  这位女士得的是什么病?难道多买些东西也是一种病态行为?事实就是如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位女士得的是强迫症。这个疾病的特点就是:开始是有意或无意在一定的心理刺激或环境因素作用下,做了某件事或进行了某个行为过程,使得情绪得到了改善,于是在个体的潜意识里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这样做将有助于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在患者的脑海里。以后,一碰到类似情况,就会很自然地采用这种方式。有时候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没必要、或者不合适去做,但就是控制不了,只有做了,紧张的情绪才会得到缓解。也就是说:这种强迫行为的进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刚才那位女士就是通过大肆购物来排解自己心中对丈夫的不满,用消耗丈夫的财富来惩罚他的不关心,以此来改善自己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是,由于丈夫的所作所为始终没有按她所设想的轨迹运行,因此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发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周而复始,越演越烈。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药物(氯米帕明等)治疗,这位女士难以抑制的强烈购物欲望终于得到了平息,购物既不是一件苦恼的事,也不再是手中惩罚丈夫的一件武器。
  (作者每周二下午在周家嘴路6214弄14号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