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件藏品未收藏于卢浮宫【藏品四件】

  山水扇面   花先生持一扇面,为家传之物,请本刊专家明鉴。此扇面已裱于纸上,为水墨山水画,描绘初春的景色。近景巨岩上几株大树挺立,岩旁山间小路蜿蜒向上,江水边一座小茅草亭叠隐于林间,岸边芦苇随风摆动。远景山峦起伏,浓淡笔墨兼用,浓墨点出远山上的树木,淡墨描绘若隐若现的山峰。江面采用留白技法,显出宽阔的水面。右方山后一座房屋隐于参天古树间,它的背后是平静的江面和目力不及的山峦,显得空旷清远,增添了春光明媚的情趣。画面中上部题“丹台春晓丙戌夏日墨缘二兄属醇士戴熙”,旁钤白、朱文二印。扇面是小品,它不像立轴可以尽情地由近及远布设层峦叠嶂,此幅扇面采用横向布陈,纳千里江山于一处,可以使我们体会到画家俯仰天地的广阔心境。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号榆庵,又号莼溪、松屏、孟辛,自称井东居士、鹿床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主讲崇文书院。诗、书、画均有造诣,与汤贻汾齐名。山水师法王,不袭其貌而纯雅过之,山水画名重一时,属“虞山”一派,因受奚冈影响,故画风亦近“娄东”。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戴熙自尽,卒年60岁,谥文节。
  扇面是用熟纸做的,表面光而不吸水,不像用生宣,可以通过水墨渗化着意生韵。在扇面上作画,倘若用笔太熟过快,便会使之浮滑轻薄,甚而使水墨的点线溢成一片而糊化;倘若用笔太生过谨,又会使之呆板无趣。此画用笔扎实,山石干墨作皴,湿墨渲染;树木、枝叶笔笔送到;远山上点墨入木三分,可以看出画家娴熟、凝练的手头功夫,笔墨变化不呆板,画面不浊混,墨气四溢,气息贯通,保持山水间宁静的气氛。此幅扇面应为戴熙真迹,其笔致淳朴,颇为雅致,属于清代的正统画。
  
  玉 童子
  
  藏者持一玉童子求鉴。此玉呈青白色,通高5.6厘米,身着对襟长衫,肩背一枝荷叶,左手扶一圆盒,脸部圆润,弯眉咧嘴嘻笑。此玉件雕刻的题材是“和合二仙”中的一仙,它是中国传统题材,亦称和合二圣。相传北国某村有寒山、拾得二人,异姓而亲如兄弟。寒山年稍长,与拾得同爱一女而未知,临婚始悉情由,乃弃家去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也因此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枝盛开荷花前往见礼。寒山见拾得前来,急捧饭盒出迎。二人喜极,遂同为僧,开山立庙称寒山寺。旧时婚礼常悬其像于中堂,绘作蓬头笑面之二人,身穿绿衣,一持盛开荷花,一捧有盖圆盒,取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在玉雕中,“二仙”多作童子形象。此玉件玉质温润,手感光滑,包浆自然,刀法犀利、流畅。面部写实,具有立体感,眼眶周围压磨较深,上眼帘凸起,眉鼻相连,鼻梁较高,鼻头大,不似明代玉童子的葱管鼻,嘴的上下唇分明,嘴角上翘,大耳贴于面颊两侧,颧骨凸起。服饰宽大,宽袖束腰袍服,长裤上不饰纹饰,衣褶纹粗深。据这些特征可以断定为清代玉件。
  
  黑釉剔花玉壶春瓶
  
  此瓶口径7.5厘米,底径8.7厘米,高28厘米。撇口,细颈,垂腹,圈足,此器属磁州窑系的玉壶春瓶,它是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此瓶通体采用黑釉剔花的装饰技法,颈下部剔一周叶瓣纹,腹部剔主体纹饰,花头较圆,花瓣肥硕,圈足平削,足内不挂釉,胎白而质坚。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北磁县,因地属磁州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开始调查和发掘,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以观台镇为中心,在镇西2公里的漳河两岸,东岸为观台、东艾口,西岸为冶子镇;另一区域以彭城镇为中心。70年代又发现隋唐时期青瓷窑及宋元时期窑址多处。80年代重点对观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又取得新的收获,对磁县隋唐以来历代烧瓷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磁州窑是北方宋金时期烧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瓷窑,器物有瓶、罐、炉、碗、盘、枕、灯、盆、盒、缸、钵等。纹饰选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用简练纯熟的概括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磁州窑产品影响一批瓷窑
   相继模仿,形成了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重要窑口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江西吉州窑等。
  此器釉面耀眼刺目,釉光外爆,胎土太白过于致密、细腻,真品则粗松。剔花工艺呆板,使得花叶枝杆毫无弹性。其刀锋不统一,有时斜刀,有时直刀,刀锋滞涩,给人整体感觉线条不流畅,缺乏粗犷、质朴、生动、清新的美感,据此可断定为新近仿品。
  
  民国粉彩择邻图大瓶
  花先生持一粉彩大瓶求鉴,说乃先父留传于他,其父生于1883年,就是光绪八年。此瓶口径21厘米,底径17.5厘米,高59厘米。喇叭口,细颈,斜肩,腹略鼓,下内收,圈足。瓶正、反面分别绘画,正面颈部绘一孩童蹲于地上,左手捧钵,右手五指展开作拍状,钵口有一蝙蝠在飞动,旁题“福在眼前”四字,下钤红印。瓶身绘一鹤发老者背一小孩前行,身后两女子担担尾随其后,身旁戴笠青年躬身担一重担,前面女子负物回首,右手遥指远方。青松底下掩映一屋,俩孩童站于屋门内,一个正持卷专心读书,一个叉腰回头看书,旁题“迁地为良择邻而处 余钊写于珠山”,下钤红印。反面颈部书“作宝鼎子子孙孙永用 摹积古斋原本”,下钤红印。瓶身绘牡丹、菊花,一鸟站于枝头鸣叫,旁书“春占四时 余钊写于珠山”,下钤红印。余钊乃江西景德镇光绪至民国年间的瓷画艺人。主体画面布局章法有致,层次分明,画工精细,线条流畅,用彩多样,人物前后呼应,面部表情丰富,描绘择良邻而居的场景。釉面温润,没有贼光,器形完整,毫无损伤。年代应为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