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书法作品欣赏_汉简书法鉴赏

  汉简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在战国、秦汉之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西汉到东汉中叶,竹木片被当成书写载体来使用,这些竹木片就是所谓的“简”。它们是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日常应用最广的书写材料,上自中央颁发的诏书律令,下到兵卒的名册和钱粮收支账目,内容涵盖极为丰富,并且占据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由于竹简较窄,一般每枚只能书写一行字。于是,人们将写好的简一根根用细绳按顺序编起来,就成为“册”。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汉简。
  “汉简”这个名称也是后世的称呼,因为是汉代的简,故名曰“汉简”。这就如同秦代的简被称为“秦简”是一样的。汉简又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一种书体,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虽然它的书写受汉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其章法布局仍然能够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汉简的文字中篆、真、行、草(章草)各体俱有。由于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它便具有了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如传世的《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从这些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古简也已于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编印成书,尤其是《居延汉简》,它是出土汉简中数量最大,容量最为丰富的一批,且大部分又都是西汉时期的,因而更为贵重。《居延汉简》中的字体篆、隶、真、草皆备,风格多样,各具其美,为研究西汉书法提供的资料也是最为丰富的,同时在研究法制、经济、民俗及古文字方面,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则更为宝贵。汉简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属于章草的范畴,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极有东汉《史晨碑》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碑》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碑》的风格。其书风流畅,用笔自然简洁,章草简册,运转流畅,衔接自然,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武威汉简》据考证是西汉晚期的简书,而且从手抄的文字本而推断,它的文字代表了西汉向东汉过渡的分书,为东汉分书绮丽纷华的景象奠定了基础,其粗犷率真的特征体现了西北地域文化的质朴风格。此简秀美遒丽,为简书中的佳作。我们从《礼器碑》中也多少能窥见其相似之处,用笔上的方笔劲健,使转变化,便是承袭了它的风格。
  从出土的众多西汉简书,由西汉早期的《居延汉简》到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看,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西汉早期简书基本沿着战国及秦代简牍书的风格发展,保留在古隶中的篆书意味日渐减少,而隶书的逆人平出、波磔、雁尾等则日益明显,所谓的“蚕头护尾”的波画已经初见端倪,只不过此时的波画还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的波画那般规范和个性化,而是依然保留着过渡时期的某种随意性。简书中还有把竖画拖长下来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画大胆用墨,有草书悬针垂露的特点,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其章法布白更加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由此得知,汉简直接继承了秦简而得以发展完善起来。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是在本于秦简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创新。用笔率意天真,颇具天然趣味。笔画粗者特粗,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灵质朴之韵格,是汉代庶民为我们留下的无上佳品,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汉简在书法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在书法史和书法源流方面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二是汉简的书法艺术性。说到汉简的书法艺术,我们往往会把它和历代的著名书法家联系在一起。如在汉代就有不少的书法名家,如杜操、崔瑗以章草著称,张芝以今草著称,蔡邕以八分飞白著称,刘德升以行书著称,而王次仲又有始创八分与始作楷书之说。虽然有这么多有名的书法家,但一些有名的简书的书写者却大多都是无名书法家。历代以来的书法艺术,一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这些名作也都是出自劳动人民的创作。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这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汉代的古简,这与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是分不开的。《武威汉简》是出于社会下层的职业抄书之手,《居延汉简》是汉代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可见当时的书法艺术之普及和书法水平之高。
  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丰富多彩,其笔法基本属于方圆结合,以中锋运笔为主,中锋、侧锋并用,结字扁宽,字与字虽无牵丝映带之连绵,却笔笔有映照,这为后来魏、晋时期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