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丹艺术论》中的真与美

“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这是《罗丹艺术论》嘱词中的第一句话,说明这本书是为广大青年艺术家所作,其中包含了艺术技法理论和人生哲学等。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艺术技法和绘画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技巧只是方法,如果忽略了它,将永远达不到想要表达的目的,传达不出表现的思想。只有正确理解技法,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真与美,才有可能变通和创新。“美”存在于传统之中,要尊重传统,体会那种对自然的崇拜。一切的美都源于自然,但是又不会被传统所禁锢。从传统中提取优秀的艺术作品,挖掘作品背后优秀的文化内涵,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作品中最本质的东西加以传承,取其精华,再融入自身的想法和对于创作内容的感情,才是“美”的表达,这也许就是罗丹可以成为新一代艺术大师的原因。

一、真即是美

“真即是美”是《罗丹艺术论》的主体思想,贯穿于嘱词全文乃至整本著作。自然的便是美的,要“奉自然为唯一的女神”,要有对自然的挚爱和渴望。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对于“自然”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其二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不矫揉造作。人类不经意表现出的表情和动作,都是生命进行过程的一种表达,更多体现的是生命的本真。在《罗丹艺术论》中,罗丹提到雕塑与塑造的关系时,曾说:“一个雕塑家不论是表现快乐或是悲哀或是某种情绪,只有在他的作品有生命的时候,才能感动我们。”作品的灵魂在于它是否具有生命,生命是自然的,而自然的是真的,真的便是决定作品是否美的因素。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的毕生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去创作。”孩子们看似涂鸦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富有童趣的表达让作品充满灵魂,虽然无法与孩子感同身受,但是童趣渲染的灵魂是人们无法拒绝的东西。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以形为美、以像为美的画像式艺术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逐渐以人类或人与物的关系为主。虽然人是自然的人,但意识活动是非自然的,艺术家需要以自身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来主观、能动地创造艺术。罗丹指出:“塑铸只是再现外表;我却在外表之外,兼表内心,这当然也是自然之一部分。”

自然的即是美的。柏拉图所认为的美是一种理念,而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很多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对于美的理解各有不同。在艺术家的眼中,美是另外一种样子。一切都是美的,他们可以碰触到事物内在的“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其内在的品性,“真”即是“美”。“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吧!”大师罗丹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赞叹,是因为自然而然真实的、不矫揉造作的事物在艺者的眼中就应该是最美的。

在提到艺术大师拉斐尔时,罗丹认为真正值得人们去学习的是作品背后蕴含的柔美精神,是拉斐尔从心底流露出的那种对于自然的爱。罗丹在这里以雕塑为例,在做雕塑时,不是简单地从平面入手,要想象平面是立体的一个轮廓、一个边缘。他告诫人们画家同样如此,“只有体积,没有线条”,永远都要注意高凸面,高凸面支撑着轮廓。在尊敬传统的同时,以事物的本质为标准,学习大师作品中通过色形体表现的意义和“真实”的精神。什么是“真”?要透过表象的事物,往深处去。换言之,艺术不再是简单的点线面色形体,不是普通的二维平面,也不是将人们所看到的表象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象,跳出局限才能观察到本质,才能有高妙的情致。

二、艺术之源,源自内在的“真”

“真”是人们用眼睛看到事物表象而后又经过思考加工,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所以,“真”并不是要求人们扮演照相机这样的角色去简单地复刻客观事物,而是要求人们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描绘出来。

艺术之中的形色体都能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真”的艺术要求创作者有真实的生活,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人们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感受生活给予的各种滋味,将作品融入生活,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灵魂和生命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言:“真善言辞的人,蔑视功鼓簧舌的佞人。”真实的人,不喜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做一个是非分明有追求,直面希望和痛苦的真实的人,勇于面对过错,也会反思自己,摒弃没有意义的偏执。有自己的主见和价值观,直面偏枉之论,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奢求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的观点及作品。或许你的观点与他人的看法不一,或许此时的你是孤独的不被理解和包容的。但是,只要坚持本真,做真实的人,创作“真”的作品,即使一生没有人理解那又如何。从古至今,国内外在活着时不被世人理解的艺术家比比皆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他的向日葵兴许正是他慰藉人世苦难的独特方式。回顾他的一生贫困潦倒,绝望时他以毕生挚爱的绘画去追求世界上最简单的东西——阳光。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为强烈的色彩对比,谁又能知晓他将生活的疾苦看作为灵感的缪斯,穿过疾苦去寻找那平凡而纯粹的幸福。他去世之后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作品价值倍增,其生前没有人理解却依然不向世俗低头的魄力让人更为赞叹。

世人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应该表现出美的东西,使人赏心悦目,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那些变形的、扭曲的和残缺的都被视为“丑”。罗丹却这样说:“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罗丹认为的“丑”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达只求悦目,毫无真情,徒具外表。艺术家不应该为了取悦大众而隐藏衰颓。可见,两者对于“丑”的定义并不一致。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美的代名词,体现出女性的典雅和淑贤,而法国文学家雨果笔下佝偻独眼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却是人们对丑的定义。在罗丹眼里,丑的东西都是有特性的事物,因为世间美的事物千篇一律,相对于美,丑的事物会呈现出更多的特性。罗丹将大众认为丑的事物视作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当把自然的真理表现出来,其中不仅包括外在的真,而且要表现内在的真。罗丹的作品便是他美学思想最好的阐述。人们要学习大师感受身边的美好,突破定性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结合身边的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正如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所说,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艺术也会别有一番趣味。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也有一些具有科学家身份,如集科学家、哲学家、藝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可以做到“诗画一律”的王维。现当代社会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深入到生活的更深层次,让艺术反映生活哲理,彰显人类精神文明。“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大师罗丹如此这般谆谆教诲,是对青年艺术学者的期望和告诫,愿他们可以独具匠人精神,忠诚于人格的完善,创作出更多的“真”作品。当谈到艺术的效用时,罗丹认为艺术虽然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但是它能够让人们从生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带给人们幻梦和默想的世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对于罗丹来说,能够称之为有用的便是能够增进幸福的事物。

三、结语

《罗丹艺术论》记录了一代艺术大师忠诚恳切之言,告诫更多年轻的艺术家要热爱他们的使命。正如罗丹所说:“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和生活。要做艺术家,就要先做起人来。”罗丹赋予雕塑特别的生命,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心中的真与美,为后人指引方向。在不断的艺术探索、钻研和实践中,人们要践行罗丹的艺术哲学,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热爱的事业。

(山西大学)

作者简介:蒋思琪(1995-),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