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读后感1000字

居家期间,我将刘子超的这本《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行》读了两遍,合上书页,用力凝神,我才得以回到现实世界。窗外正是初秋,燥热的暑气渐渐消散,天空蔚蓝如洗,这座位于亚洲中心的城市,正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城市东北方向的博格达峰清晰可见,它作为一个标志,时刻提醒人们,这是一座被天山孕育滋养的城市。

天山山系是全世界最大的纬向山系,自东向西横跨中国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而新疆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则延伸到了塔吉克斯坦,中亚五国除了神秘的土库曼斯坦,都与新疆相邻。在亚洲大陆腹地这片广袤且降水稀少的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沟通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游牧民族的迁徙,躲避战乱的流亡,或者是战争本身,都使文化,经济在这一区域内产生流动和融合。

我对于中亚国家的了解,仅限于想当然的猜想,这些猜想都和天山、帕米尔高原联系在一起。因为近似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景色、物产的相似,比如雪峰、草场、湖泊、戈壁、沙漠,比如苹果、葡萄、杏子、干果、羊毛、比如拉面、馕、烤肉、抓饭……就如同人们对新疆的刻板印象一样,我也把这些标签贴在了我脑海里的中亚概念上,而且很大概率我一生都不会去验证这些猜想正确与否。

刘子超的书让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那就是在这块地域上生活着的人们,在历史的回响和潮流的激荡之间,或游刃有余,或迷惘困顿、或奋力一搏的人们……历史的痕迹不断被碾碎、重建或翻新,而人的思想也在被历史碾碎、重建或翻新,与他们对话,便是接近了最真实的历史。

中亚绝非想象中的完美旅行目的地,刘子超的中亚之旅也并不是度假式旅行,他花了很长时间为旅行做准备,学习中亚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读后感m为了彻底的浸入中亚式的文化和生活,他绝大多数的路途,都在拥挤颠簸的小巴(以及快要散架的帕杰罗)上度过,借助这些不那么可靠的交通工具在山路、高原、边境线上飞驰,把自己托付给未知的旅途。他与陌生人的交往限度似乎接近危险边缘,有时候他的身心疲惫到需要停下休养才能继续上路,这一本书的成书,可谓“呕心沥血”,是一本诚意满满的书。

刘子超年龄和我相仿,这个年龄的作者的书一直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外,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否太过狭隘。刘子超本科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就我看来,他的思维缜密,语言驾驭能力极高,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充满不动声色的幽默和克制的情感表达,是一名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