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的不是古文,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

刘园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在自己班和隔壁班做了问卷调查:

你喜欢古文吗?你觉得古文难吗?难在哪里?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经过初步整理,简述典型问题如下:

1.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容易混;
特殊句式自己判断不出来。

2.翻译的时候漏掉重点词,翻译太复杂。比如,《大道之行》的翻译。照着翻译书抄,却不明白意思和内涵。

3.后同一个字意思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和区分。

4.主旨不明确。

5.众多古文作者的朝代和字号容易混淆。

6.语言和表达方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众生皆渴盼:轻松愉悦有趣的学习古文。

由此可见:他们之所以觉得难,不感兴趣,是因为在文言字词翻译理解方面有难度,而且老师要求背记得多,还要听写。最后老师又因为考试的需要反复强调,强调的方式还单一枯燥。

文言文,是我们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们不熟悉他们的言语表达方式,对他们用的某些词汇也感到陌生,对内容也疑惑重重。按道理说,不熟悉的东西,遥远的时空,应该是我们深感兴趣的,可是为啥还有这么多学生感叹这是我们的“第二外语”呢?还有不少老师在感叹文言文实在是难教。我想也许无趣的不是我们的古文,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不说爱上,但至少要有想去学习,去了解的欲望。

我的观点就是多搞多样的活动,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跳出框架,不要只为字词翻译考试服务。

如:我上期在班上搞的“期末古文大比拼”和“记忆大冲关”等活动。活动要与时俱进,把现在流行的方式融入活动中,用同学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风靡的娱乐方式,来快乐巩固古文,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所以我们班的同学期末古文的复习是在轻松愉快和期待中完成的,考试结果表明效果甚佳。

我坚信:兴趣是钥匙,兴趣会增强人的内驱力。关于激趣这个问题,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之一。而最近我正好教的是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众所周知这是个文言文单元。

下面就和大家在这里,谈谈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古文方面的一些尝试,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背诵方面

古文离不开背和写,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怎样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乐意去背,这还是要讲方式方法的。特别是他们的课程重,还有其他科目在盯着背,所以要让他们在众多学科的背诵任务中,偏好语文还是有难度的。

这里我就举一个例子来供大家探讨。

在讲《大道之行》的时候,我是用的当堂指导背诵的方式,同时兼顾默写。之前我先用极具诱惑的条件来鼓励他们在老师教学前完成背诵,在上课前有近10个同学完成。在大肆表扬后,进入正课,激发起未背同学的好胜心。我先示范背诵,然后讲析,完毕后。我让学生台下翻译一句,台上挑战同学就默写出一句,然后下一组对手接力。直至完成此文。然后共同来订正修改。一堂课下来默写和背诵同时完成。

二、翻译方面

翻译是个难点,一直强调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必须落实,句式要体现。方式多样性,才能让学生不枯燥。学生喜欢有适度的挑战,能经过一定的努力有成功的体验。

比如,我示范翻译,强调重点的时候,就会追问“老师的这个话是原文中的那个词的体现?”或是让学生来尝试,然后问同学们,这样准确吗?有没有注意的地方吗?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享受学习体验收获。一篇古文下来,评选出“小小翻译家”来激励他们。

三、理解内容和主旨方面

这点必须要有老师的点拨,特别是学生反映出来,有些内涵太多太深,他们觉得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含义。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的时候结合原文来分析,同时一定要透彻。毕竟遥远的时代,要用今天的眼光和思想去看待,那还是有差距的。

当学生冒出不靠边的话的时候,要重视,古文切忌模棱两可。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首先自己要吃透,方可给学生解惑。否则自己都云里雾里的,怎么让学生清晰明了。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四、实虚词掌握上

实词还好,虚词就真的很“虚幻”了。特别是“之、其、以、而”等。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会区分选择合适的意思,必须经过自己的查寻思考后方印象深刻。同时要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所以每次学完,我都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课的古文知识清单。选择好的粘贴墙上表彰,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去审查挑错。当然最开始我会做归纳的示范,告知学生从哪些方向入手。

其实这五个方面的师教和生学,都是建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上,有了学习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会有走进文言世界的动力。激发兴趣乃是首要,才会实现“绿色”文言的可能。这几个环节也都是环环相扣的,不可孤立来完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巩固的机会,尽量的多样多元化来构建我们的文言教学。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不可忽视。

最后我想用这样的话来结束: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枯燥的文言也可以演绎步步生花。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七中佳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