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云凡

摘 要: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社会对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强,加强大学生的计算机公共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本文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以探讨应对之策。

关键字:计算机教育 大学生 课程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虚拟社区等技术已经走向我们。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入手,探讨改进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源扩招带来的相关教学条件相对紧张

大规模扩招使学生人数不断扩大,教室和实验室条件的相对紧张成为制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瓶颈,在教师人数和教室及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集中上课成为完成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一种解决方法。这种集中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学质量也很难完全保证。

2.生源知识层次的不同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差异性比较大。在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大中城市,计算机的教育已经进入中学和小学;而在较偏远的地区的学生到了大学才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计算机,因而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的计算机的教育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大班式教育,教学效果差。

3.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中学阶段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足,从而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形成了“计算机就是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观念,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常常是理论课上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实验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开始玩游戏或看电影,从而导致应该掌握的知识不能完全吸收掌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态度及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关心不够,只是单纯地讲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因此,只有部分自律性强、爱学习的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条件相对单一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权重不够,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相对脱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从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以至于许多计算机理论考试成绩比较理想的学生,在实践中不会处理简单的计算机故障,不能正确安装一些简单的应用软件等;而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因上机成绩不合格而影响等级考试总体成绩而不能获得等级考试证书的情况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

5.社会需求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方面的矛盾和困惑

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字等材料的处理,而更多是要求其能够运用各种专业性应用软件完成不同的工作要求,此需求给当今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中的优化对策

1.完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色

第一,要从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第二,加强专业理论及专业基础课的力度。这些课程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备的数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加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应用课程教学力度。计算机公共教育要面向计算机应用,需要涉及其深度和广度问题,课程的深浅程度和范围的宽窄程度取决于学校具体的办学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具体定位。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扩充教学设备

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因此,教师的知识更新尤显突出。为此,有关部门应向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以保证计算机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教师自身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不断完善自己,在育人中进步,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新路子。而学校教学不仅是学生机实践的地方同时也是老师的科研阵地,学校应当根据扩招后的实际,及时更新,购买足够的教学设备,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公共教育的需求。

3.通过考核、大作业和讨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课程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考核综合期末考试和平常作业成绩、阶段考核的方式评定,并且平时作业和阶段考核要占较高的比例,把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阶段性地给学生布置大作业,作业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查阅资料、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作业中所需要的资料,大作业完成后开展展示课,对作业中的问题全班同学展开谈论。考试和阶段考核体现一定比例的外语应用能力。学期末,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阶段考核情况、期末的考试情况综合评定给出最终成绩。这样能有效的鞭策激励学生学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

4.注重实践,适应社会需求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对于学生掌握和深入的理解计算机知识来说也是很好的手段。应该设立计算机课程的课业设计或者结合学生开设的其他课程进行交叉课程项目的设计,作为课程最终考核的标准。课程设计的题目要本着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涵盖面。这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专业软件的学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观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李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与改革[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蒋斌,袁继敏.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