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王礼刚

摘 要:地方高校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科学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科教协同是地方高校实现诸多功能统筹发展的有效结合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科学研究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从增强科教协同发展的实效性、提升科教协同发展的内涵、提高科教协同发展的后发力、着力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等六个方面,着力提升地方高校科教协同发展水平。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科教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07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科教协同发展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中国大学发展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协同发展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同時也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科教协同的本质内涵是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并将它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共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科学研究是提升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科教协同是地方高校实现诸多功能统筹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因此,全面推进和落实科教协同,就必须首先认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认识科学研究在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1.1 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本之木;失去科研的教学,是无源之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同志曾经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和“拆围墙”的办学理念;其中之一便是“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他一直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认为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也曾说过:“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第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可见,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科研作基础;地方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必须要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基础上,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形成科研引领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局面。

1.2 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与核心,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关键要素,因而是地方高校发展中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没有一流的学科便没有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而科学研究则为学科建设提供推动力。只有通过科学研究,传统学科才能保持优势与竞争力;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新兴学科力量才能产生和发展。而且,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支撑与先导,科学研究水平决定着学科建设水平,没有高质量的项目和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就缺乏有力的支撑;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 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科建设只有以科学研究为不竭之“源 ”才能“长流不息”;只有加强和重视科学研究,才能保证学科建设充满活力。

1.3 科学研究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手段

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本着“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理念,地方高校应当坚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才能彰显地方高校的声誉和价值。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与特色在于知识创造、科技创新,在于能够在“产学研”的合作体系中充分发挥“研”的作用。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是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在“研”字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教协同发展能力。

2 地方高校在科教协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教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科学研究既需要校院两级单位的合作,也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息息相关,但无论是纵向的分工合作机制、还是横向的协作机制都还不够顺畅;二是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学校层面有时管的“过多、过死”与二级学院“等、要、靠”思想等仍然存在;三是科研平台、团队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四是科研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二级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仍然不够。

3 地方高校加强科研提升科教协同发展水平的路径

3.1 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增强科教协同发展的实效性

(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研究制订“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技协作搭桥梁”的具体措施,建立“学研并进”长效机制,真正把科学研究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切实增强科教协同发展的实效性。

(2)吸纳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鼓励有项目的教师积极吸纳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带动学生“进实验室、进团队”;完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和科研课题的管理办法;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纳入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体系;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造、科技发明,包括毕业论文、创新创业项目等。

3.2 加强规划、优化布局,提升科教协同发展的内涵

(1)加强学科科研战略发展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出台学校科技事业与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厘清科技工作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重大科技和社会需求领域,整合科技力量,汇聚人才队伍。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阵地意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是要制订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发展;二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老师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三是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四是依托校、院两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推动功能转型,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建立以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为中心的成果产出机制,加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3)协调好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工作思路,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原则,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发展布局,“抓精品、办特色”,实现重点跨越,通过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发展。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团队合作,提高科教协同发展的后发力

(1)加强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以引进和培养高端领军人才、面向行业与重大技术的创新研究团队、中青年学科(方向)带头人为重点,积极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加大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设立“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重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教师。

(2)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工作。每年投入适量经费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等,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培育,鼓励支持教师带着科研任务和课题,到国内外访学、专题研修、实践锻炼和学术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科研能力与水平,为地方高校科教协同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科教协同的引领作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科学设置特聘学者岗位,加强目标合同式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方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高层次成果获奖等方面的指导和帮扶作用。

(4)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基金”,结合重点学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建设若干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團队管理,完善考核政策、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在科技创新、合作攻关、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5)加大力度开展“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研究。完善管理办法,强化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好科研启动基金在研究领域特色化、学科方向聚集度、研究成果转化性、社会需求导向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HJ1.1mm〗

3.4 加强科研项目工作,着力培育高水平成果

(1)做好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加强项目选题、前期论证的准备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文本质量,保持高层次项目规模稳步发展。

(2)实施高层次项目奖励政策,加强立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完善管理办法,保证各类项目按时结题。

(3)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学校、二级学院、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与权利,打破院系行政壁垒,整合人才队伍资源。

(4)以重点科研项目为抓手,着力培育高水平成果,优先推荐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重点学科方向为基础的科技成果申报高层次成果奖励。

3.5 加强平台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提高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1)加大科技平台建设投入。统筹安排平台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平台用房和软硬件环境建设,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设立“科技平台培育基金”,重点支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筹建新的研究平台。

(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管理。一是加强现有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增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平台层次提升。二是科学制订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健全平台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平台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开放基金管理,以开放基金项目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聚集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科研平台投入产出的绩效考核力度,提高平台开放度,提升科研平台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3.6 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

(1)深化与地方政府、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型骨干企业之间的合作,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参与各类重大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横向科研合作,面向行业、走进企业,承担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大项目、大课题。通过主动服务、团队攻关,努力将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改革转化效益分配方式,提高教师享有成果转化效益的比例。二是加大对横向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横向研究课题取得创造性成果。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引进专利代理机构,采用社会化形式,完善专利服务工作,拓展技术转移市场;提高对授权专利的奖励力度。

(3)加强决策咨询服务。鼓励教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地方政府决策开展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深入企业、乡村、社区调研,广泛开展应用性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海泉,任焕霞.科教融合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访谈录[J].中国高校科技,2012,(5):4-6.

[2]赵恩祯.挖掘科研资源提升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40-41.

[3]洪明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以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2,(12):213-215.

[4]单立楠.浙江大学科教协同育人关键作用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9,(8):46-49.

[5]占艺.科教协同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55-58.

[6]许硕.国外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5,(12):176-179.

[7]王小云.科教协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契机[J].新余学院学报,2018,(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