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与案例分析

梁吉义

一、农田生态林网的内涵

农田生态林网是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利用林木的防护、绿化、净化、防风、涵养水源等功能,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防御农业自然灾害、保护与促进种植业的稳产高产,提高农田生态与经济效益为目标,从而设计、建造与调控的农田人工复合生态农林系统的工程技术。农田生态林网主要是在平原地区与盆地以农为本,从农田的实际出发,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利用路、渠、沟、河进行网格化农田林网建设,树木成材后进行科学间伐,保证林木合理密度和覆盖率,形成与农田种植生态系统相配套的林网体系。可以说,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原地区与盆地农田获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一项农业生态建设系统工程。

二、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在我国960万千米2国土上,平原面积115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11.98%,盆地面积180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18.75%。平原与盆地面积合计295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30.73%。我国的农田(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原与盆地,因此搞好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对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田生态林网可以减轻和防御干热风、倒春寒、霜冻、沙尘暴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小气候。

二是农田生态林网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稳产高产,特别是在风沙、干旱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产生的增产效益更为明显。

三是农田生态林网可以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和净化空气。建立美丽的绿色农田景观和生态文明村落。

四是农田生态林网可以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增加大气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保持水土。

五是农田生态林网建成后可以获取可观的木材积蓄量,通过更新采伐和抚育间伐,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平原地区与盆地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田生态林网规划有的不够科学,树木种类单一,树木长大成林后,因树冠大产生与农作物争阳光、争水分的矛盾,动摇一些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为获得农作物的高产而大量使用农药(特别是禁用农药),一方面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导致麻雀等益鸟大量死亡,致使树木病虫害发生,树种退化和枯死,不但增加树木防治成本,而且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二是农田生态林网产权不明晰,树木的收益分配不对称,影响农民建设农田生态林网的积极性。

三是有的地方农民对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认识不足,田间植树怕影响农田农作物的收益。有的农民重植树轻管理,春季树木种植后在田间从事农活时,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农田生态林网的树木,造成农田林网缺棵少株。

四是农田生态林网建设资金得不到落实,影响农田生态林网的发展。

五是受木材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木材价格上涨和利益驱动,农田生态林网偷伐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林网的破坏。

以上存在问题,应在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农田生态林网建设顺利发展。

四、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布局与树种选择

农田生态林网布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一般情况下,在风害不大的农田灌溉区,主林带距离可设计为250米左右,副林带距离可设计为400~500米,生态林网格面积控制在10~15公顷;
在一般风害的壤土或沙壤土农田,主林带距离可设计为200~250米,副林带距离可设计为400米左右,生态林网格面积控制在8~10公顷;
在一般土壤疏松和风蚀严重的农田,主林带距离可设计为150米左右,副林带距设计为300米左右,生态林网格面积控制在4.5公顷左右。

树种的选择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抗风能力强、防护作用大、生长快、树形高、寿命长、树根深、树冠窄(小)、无与农作物相同的病虫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乡土树种,或符合以上条件和经过引种试验,实践证明适合本地种植的外来树种。比如在北方以速生杨树为主,辅以柳树、银杏、桉树、木麻黄等树种组成的二层或三层林冠。农田生态林网的整个纵断面均匀透风透光,从上部到下部结构都不太紧密,逆光孔隙分布均匀,能产生良好的防护效应。

五、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技术要点与抚育管理

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主要技术包括农田生态林网的规划设计、林种的选配、树木栽培技术,树木病虫害防治、林木间伐等技术。规划设计要从农田系统的整体出发,做到科学、合理、实用。林种的选配要因地制宜,选配适合本地生长,能产生明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树种。树木栽培技术行距、间距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的树种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树木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林木的间伐要按照留强去弱、存优去劣、留大去小的原則进行,切勿使林网树木过稀,从而影响农田生态林网的防护效应。

农田生态林网要实行科学管理,在新种植的农田生态林网要除草、灌水和适当施有机肥。待幼林网带郁闭后要进行科学抚育。在幼林时期对发生缺株短木和受害严重的树木进行及时补种,形成完整的农田生态林网体系。

六、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案例分析

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有许多先进省、市、县、乡、村的典型案例,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很多值得借鉴的好经验。下面选择了四个方面有不同代表意义的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案例分析。

1. 晋中盆地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持续发展

晋中盆地又称太原盆地,包括清徐县、太谷县、平遥县、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榆次区、小店区、晋阳区等,面积5 000千米2。是山西省的重要农业区。多年来,各县(市、区)坚持建设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导,以防御旱涝、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作物高产稳产创造条件为目的;
坚持田、林、路、渠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综合协调,合理安排;
坚持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与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相结合,农田林网与农田机耕路网、水利农渠相配套;
坚持以乔木防护林带搭框架,科学合理建网格,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观赏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种植树木;
坚持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根据本地的土质、气候、水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所选树种要求根深、树冠较窄,不易被风吹倒、吹折,速生、干直,兼有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同时还要考虑物种多样性,以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为农作物高产高效创造条件;
构建“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成网”的田、林、路、渠相配套的农田林网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近年来,山西省政府提出要尽快把晋中打造成“山西农谷、园艺之都”。

2019年国务院同意将山西太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汾阳市贾家庄村是晋中盆地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成功范例。贾家庄全村有耕地4 000亩,每60~70亩为一块方田,实行田、林、路、渠四配套,种植白杨和垂柳30多万株。农田全部实现农田林网化与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服务科技化。同时,该村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之路,集体先后兴办了花卉、食用菌、饲料加工、养猪、养鸡、甲鱼温室养殖和副食品加工等场(厂),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一条龙。多次受到国务院嘉奖,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单位。

2. 廊坊市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成效大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土地总面积960万亩。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本着“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算生态效益账,认清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算经济效益账,认清搞好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农田生态林网建设的任务逐级落实到乡(镇)村(街),落实到田间地块,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保质保量完成农田造林任务。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部门筹资、企业出资、社会集资、群众捐资、劳务代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了农田林网建设所需资金。依法管林护林,严肃查处损毁、偷盗树木、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早在2009年全市已经建成农田生态林网面积63.4万亩,农田生态林网控制率达到85%,农田生态林网有效保护农田556万亩,实现了农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2014年以来,廊坊市又组织实施了“两年攻坚战、造林一百万”“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4年累计造林167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66%,居河北省平原市之首。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气象和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最近10年风速降低了23%,大风天数由原来的46天降到24天,相对湿度增加了21.5%。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改善农田的小气候,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效减轻大风、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的危害,为农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保障,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大量地增加了木材蓄积量,农田防护林生长率达12%,木材蓄积量达206万米3,为林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加了木材资源。

3. 平度市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效果好

平度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土地总面积476.4万亩,其中平原面积占72%,山区占28%。市委、市政府按照“通道绿色化,农田林网化”的思路,坚持资源保护与发展并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发展并举,大力开展农田生态林网体系建设,坚持田、水、林、路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在布局上把农田生态林网网格面积控制在300~400亩以内。在树木种植方法上,做到挖好坑、栽大苗、浇足水,实施起苗-运输-种植-浇水-培土一条龙不间断完成,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在树种选择上,因地制宜,突出名特优新,用材树种与经济树种相结合,先后选种了北抗1号、N-12、创新杨等系列抗虫杨树,J-1011、J-1010金丝柳,扁桃、双季米槐、白皮松、三倍体毛白杨、美国红枫、挪威槭、欧美和中林系列杨等速生用材林树种。在机制上,实行随种植、随确权、随发证,逐步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投资上,从2002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支出200万元对造林绿化实行以奖代补。乡镇平均每年财政支出20万元以上建设林业资金。在效益上,全市改善农田林网238万亩;
实施封山育林面积30万亩和荒山造林面积3万亩;
建设村村通道路绿化2 350千米,县乡道路林带880千米,高速公路、国省道林带586千米,实施大沽河等54条河流林带建设960千米;
建设六曲山、文王山等万亩林场11处。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29.8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62.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3.2%。农田生态林网建设不仅优化美化生态环境,而且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田的收益,形成了农田生态林木材积蓄量可观的木材林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4. 涡阳县农田生态林网建设成先进

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西北部,土地总面积2 107千米2。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县境内农田基本无生态防护林,只有一些散生状态林木,林木绿化覆盖率较低,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进入70年代,全县开展大规模的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农田生态防护林建设为主的四旁植树,全县栽植大官杨近1亿株,改变了农田无林网状态。20世纪80年代,全县大力发展了以农田生态林网为主体,四旁植树绿化为基础,沟河堤坝绿化为骨干的林业建设,重点种植了椿树、楝树、泡桐等乡土树种,全面更新了第一轮栽植的大官杨,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一时期重点发展以红富士、旱酥梨、山楂为主要品种的平原经济林建设,有了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经验教训。

2000年后,全县开展以林业工程建设为重点的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农发项目等建设工程。2017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53.83万亩,占县林业用地面积 87.6%;
建设农田林网面积25.8万亩;
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39.06万米3,林木绿化率达到22.36%;
全县林业生产总值达到170 278万元;
全县完成“三线三边”绿化提升新建林带、线路绿化长度达到121.1千米,其中林带86.4千米,线路34.7千米;
建设森林长廊示范路段达到27.2千米。农田林网建设不仅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而且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收到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公路绿化十佳县。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农科院13号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