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人才观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摘 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根据地人才引进、教育培养和任用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为了让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建设中施展才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根据地建设和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人才观 青年知识分子 思想政治教育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将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民族大业中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调动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到根据地建设和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潮流中。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吸引知识分子的人才政策。从上到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强调:“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1] 这段论述充分地说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清晰的认识到知识分子对中国的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引进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决心。这一时期,党的人才政策主要是营造宽松的人才氛围,实施了“来去自由”人才政策,“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1]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求才求贤的热切渴望。

(一)政治上尊重团结。毛泽东和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经常征求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安排他们到各类学校去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教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争取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瓦窑堡会议后的一封电报中强调:“凡属同意党的纲领政策而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分子,不念其社会关系如何,均应广泛吸收入党”。这一政策体现出政治待遇上一视同仁,让青年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党的感召力,激发他们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

(二)工作上大力支持。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春天,以往在国统区受到限制和压抑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发挥,知识分子将事业同全民族的抗战和解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让青年知识分子发挥才能,延安先后创办了30余所专门院校,还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学会,剧社、俱乐部、协会,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整个边区社会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在当时全国艰苦抗战的形式下,彰显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质。

(三)生活上给予优待。延安时期,由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地理环境和重要地位,遭受到了严酷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物质极度匮乏,边区军民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竭力从生活上保障知识分子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著名学者何干之是1937年 8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批到达延安的大知识分子。当时他的待遇是“每月20元津贴费,还派给他一名警卫员” 当时,在“鲁艺”的艺术教员一律 12元,助教 6元。当时的物价是小米每斤0.13元,猪肉0.2元,鸡蛋0.01元。[2]而同一时期,1939年颁布的《各机关津贴标准》,规定了后方军政机关人员的津贴,共分为五级。一级 5元,分别发给主席、参谋长、政委、局长等;最低的五级,是 1元,发给勤杂人员、战士等。[2]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

延安时期,为了更好地让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做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让青年知识分子在身份认同上朝着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在当时的延安,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造成非无产阶级思想普遍的存在。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很重视劳动实践对青年知识分子的锻炼。

为了培养党的青年干部,創办了安吴青训班、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一批学校,把提高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革命化塑造作为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3]

当时的延安大学实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据1944年6月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延安大学,全校有1663人参加生产,其中1527人参加手工业生产,136人参加农业生产。[4]当时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也积极参加劳动,艰苦办学的精神得到美国记者斯诺的高度评价,他写道:“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5]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各级学校和文艺团体组织了各自的整风会议。对于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改造运动,更是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在运动中,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此次会议明确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重申了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觉悟的提高。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强调全党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回到生活,回到群众中的热潮。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创作的动力,在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吸收群众的优秀传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艾青写了对劳动模范的赞歌,李季写了《王贵与李香香》的新民歌,欧阳山等写了歌颂英雄、歌颂光明以及反映陕北新生活的报告文学。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再教育,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力的配合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三、中国共产党在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安排上,坚持以人为本,量才而用,为青年知识分子提供各种交流学习机会和施展才干的平台

延安时期,中国大地正处在全民族抗日的热潮中,根据地各项建設蓬勃发展,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时代需要人才,人才创造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身处历史潮流之中,自身价值的实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党的人才政策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一)不以单纯的政治标准衡量专门人才,强调人才的专业技能。延安时期,我们党确立了德才兼备、任人为贤、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1941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指示》中指出:“对于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各类人才,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以充分的负责工作,并在物质上给以优待。”中国共产党吸纳大量任用青年知识分子到学校,到政府,到军队,到企业中去,让青年知识分子像种子一样撒向根据地建设中去,并且按照他们的专长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任用,例如任用为工厂厂长、医院院长等,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特长。

(二)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为了加强科研和文艺交流,在专业学会建设上,延安时期先后成立了化学学会、医药学会、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农学会等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对于社会科学和文艺知识分子,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他们组织各类科研和文艺团体,出版自己的刊物。边区政府成立了中国现代史革命研究会、延安新哲学研究会等人文社科学术团体,组建了抗战剧团、鲁艺剧团、中国文艺协会等文艺团体。这些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机构,让大批的专业人才找到自己的专业群体,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根据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让人才在生产实践中进行锻炼。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体验人民的需求。而社会需求给了专业技术人员施展才能的平台。如边区政府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讲授农学知识,并且编写农业手册。组织延安大学学生到农村去进行医药卫生帮扶,帮助老百姓养成卫生习惯,引导他们相信医学,不信迷信。减轻了老百姓的看病负担。八路军总医院、白求恩医院等医院在繁重的战地医疗任务下,还为老百姓看病施药。担任陕甘宁边区机械厂总工程师的沈鸿,设计制造出蒸汽锅炉、造币机等134种型号数百台(套)机器设备,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人才,为根据地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6]

中国共产党引进、培养和任用了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自从有了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根据地的面貌焕然一新,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上的改造,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并最终使他们转化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618-619.

[2] 陈晋. 漫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的待遇[J]党的文献,2015:(1)

[3]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2 辑[C].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4]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下)[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4.

[5]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1:
559.

[6] 宋凤英.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沈鸿[M].《中国老区建设》北京: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6.

作者简介:
杨军(1983.2-   ),男,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