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1 -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民乐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以工业化带产业化促城镇化,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战略,聚力打造“一轴四区”“一带四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4.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一、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按照“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培育壮大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高原夏菜、设施果蔬、草畜等特色产业,确保绿色产业种植面积达80万亩。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成中药材加工作坊100个,精心举办2019中国(甘肃·民乐)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着力运营好“西部药都”。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加快海升6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建设。促进畜牧业扩量提质增效,新改建畜禽养殖小区20个,畜禽饲养量达320万头只以上。实施兴林富民行动,新增以优质梨为主的特色林果1万亩。实施“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建设项目,不断提高优质绿色粮食产品供给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5%。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六大产业发展农字牌扶贫车间,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全力抓好万德福脱水蔬菜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以上,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电子结算等现代流通设施,鼓励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新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追溯示范平台6个以上。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以上,新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加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深入实施“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探索推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商标品牌”联合创建,着力打造“民乐紫皮大蒜”“民乐板蓝根”“民乐食用菌”“民乐羊羔肉”“民乐苹果梨”等特色品牌,着力打造知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1—2个。

 (四)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产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医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3个以上。稳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五)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坚持新型职业农民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协同推进,深入开展“十强、百佳、千扶”合作社培树活动,年内新创建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60家以上。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扶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使有创业和培训意愿的返乡下乡人员实现培训全覆盖。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围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创新创业,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一)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聚力打造以国道227线为中轴线,加快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六坝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高原生态文明县城区、扁都口大景区的“一轴四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辐射带动祁连山冷凉经济产业带和干山路、洪平路、民南路、丰六路 “一带四路”乡村振兴示范长廊。以国道227线沿线38个村为重点,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旅游融合发展、农村“三变”改革、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三治”融合治理六项工程,沿线布局中药材、马铃薯、花卉等特色产业,建成工业园区至六坝镇10公里交通大林带、六坝镇至县城40公里七彩农业示范长廊、县城至扁都口20公里油菜花观光带,把国道227线建成集生态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于一体的示范区和集成区,全力打造最美国道227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引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完成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455户。配套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切实做到垃圾收集运转、无害化处理和环卫日常保洁“三个全覆盖”。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计划,全面抓好农房建新拆旧改旧、改圈改厕、绿化保洁等工作,开工建设9个镇污水处理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完成“农村土炕”改造工程10000户,持续推进燃煤、扬尘、炕烟、餐饮油烟整治,强化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四烧”行为监管,推动空气质量提升。

 (三)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编制完成以“一轴四区”“一带四路”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特色镇总体规划和示范村建设规划。按照保持乡土风貌、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建成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不断完善农村公路、供热、供电、污水处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持续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全面推行“路长制”,建成农村公路4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2项。抢抓全省5G网络试点示范建设机遇,统筹完善公共场所宽带全覆盖。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12个村4509户17535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抓好农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健全管护长效机制,做到有管护制度、有资金维护、有人看护,确保农村公益性设施有人管、能管好。

 (四)全力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以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基础,按照“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群众经营文化”的思路,集中建设农业产业区、休闲聚集区、文化景观区、生活居住区、综合服务区“五大板块”,打造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乡村社区为一体的六坝丝路花海田园综合体。引进台湾芊卉国际园艺公司改造1000座设施大棚,建设以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园。引进海升集团建设优质梨栽培示范基地,实施土地整理、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规划建设六坝集镇中心,实施集镇棚户区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民俗街区项目,建设四坝文化遗址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韩正卿事迹陈列馆和河西解放纪念馆等,着力打造集休闲垂钓、观光采摘、娱乐健身、花卉展销、地方美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农业文化创意园。配套完善小城镇住宿接待、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电商物流、健康养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田园综合体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海升6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项目、戈壁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打造甘肃河西地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生态示范项目。全力抓好园区特色小镇,加快实施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同步推进西部药都中药材产业园、井泉药业中药材物流基地及加工、“一带一路”冷链物流仓储、方舟温泉水世界二期、温泉医养融合等项目,加快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产业体系。

 三、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一)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田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加快探索多元化土地整治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流转土地,通过土地入股、抵顶流转费等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理土地4万亩以上,配套渠系150公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围绕“一轴四区”“一带四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节点区域,新建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4个,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加快推进小堵麻水库、童子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建成山城河水库、金山一号水库。全面完成3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做到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二)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持续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三化”草原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等6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成“两转四退四增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8.46万亩。持续推进“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项目人工造林1.5万亩、封育10.3万亩,高标准建设交通大林带2113亩、城市景观带绿化工程900亩。加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依法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优先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晋升省级一类幼儿园4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以上。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积极创建职教中心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争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加快“健康民乐”建设,加强基层卫生“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深入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新三馆”投入使用,打造“十个一”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村20个。实施体育惠民工程12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提升舆论传播引导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法定人员全覆盖。统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做好救助救济、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供销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恢复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行“回头看”,妥善化解遗留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打牢基础。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深入开展“大棚房”问题整治,全面清理整治违规占用耕地建设非农设施,坚决防治农业用地非农化。积极开展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支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快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积极开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或农户,入股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按照“保底收益+入股分红”的模式,负盈不负亏,保证大多数农户受益分红。因地制宜推广土地托管+农户保底收益+村集体固定收益、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实行农民负盈不负亏的分配机制。力争 2019年全县30%的村完成改革任务,2021年全县172个村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资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健全完善治理体系,不断夯实农村基础

 (一)持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建立小微权力约束机制,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逐个整顿,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清理出去。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联盟”行动,深化拓展“双培双带”工程,完善拓展农村“三链富民”模式,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0个、党建文化广场46个、党建示范点40个。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力争90%的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强化道德教化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的乡村社会。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核心价值引领、载体平台创新、道德风尚涵育、人居环境提升、文化惠民普及”五项行动,建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点4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个、乡镇影院3个、乡村记忆馆4个。积极开展“六个一”群众文化活动,为乡村群众送戏曲、送文艺演出100场次,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00名,培育乡村文艺社团、自乐班、广场舞队、社火队100个,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免费电影1场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00场次以上,参与群众达到100万人次。大力弘扬耕读传家、孝亲敬老、邻里守望、守土敬业等传统美德,坚决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持续整治高价彩礼和推进殡葬改革,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三)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行“网格化+十户联防”社会治理模式,加快以乡村为主体的“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础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

 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锁定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紧扣贫困人口脱贫6项指标,对标对表2019年底脱贫节点,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剩余1224户385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用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成果,推动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深入推广“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资产收益扶贫、扶贫车间带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模式,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确保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抓好易地搬迁后续管理服务,落实搬迁后续产业和就业帮扶措施,积极做好旧房拆除、宅基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持续抓好中央省市巡查督查反馈的各类问题,对梳理和自查的17条问题,逐项深挖问题根源、明晰整改清单、列出整改台账、强化工作举措,倒排工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全部整改到位。

 (三)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三个不脱”,严格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保持政策稳定落实。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统筹抓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重点支持贫困户和已脱贫户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一户一策”动态管理,及时跟进完善贫困户脱贫计划和已脱贫户巩固提升计划。建立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精确动态监测,发现返贫风险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