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对幼儿之间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之间冲突的方法和策略

  在幼儿与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关系形态。它们是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中的一部分,是必然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消除掉。多数教师会片面地将冲突如攻击、推搡、抢夺、争吵、威胁等看作攻击行为或消极行为而不予接受,认为冲突可能带来破坏性结果,影响幼儿本身及周围的人际环境;而且认为幼儿是无能的,教师需要积极和及时地干预幼儿的冲突。作为教师对幼儿冲突该如何处置呢?

  1.选择适当的干预时间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教师担心幼儿间的冲突发生或升级,在幼儿冲突尚未真正发生时,就进行呵斥,将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的老师则在幼儿冲突早已结束、幼儿对冲突的情景逐渐淡忘的时候才进行干预;还有一些教师对幼儿的干预甚至贯穿在幼儿冲突的全过程之中。这样的干预时间显然是不利的。经常搭档玩娃娃家的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游戏时又一次共同选择了“粉色娃娃家”。俩人协助把“家里的”锅碗、娃娃、小床等搬到了游戏区域,但接下来矛盾出现了:小女孩说她要做爸爸,“我总是当妈妈,这次我想做爸爸了。”“不行,女孩子怎么能做爸爸呢,男孩子才是爸爸。”“每次都是你当爸爸,我不喜欢了。”这时教师介入游戏当中,“你为什么不愿做妈妈呀?”“因为爸爸可以去商店,去健身房,去医院,妈妈只能在家里给娃娃做饭,穿衣服。”教师引导小女孩深入表达自己的意见,小男孩在感受和理解之后,两人协商决定:爸爸先在家里帮妈妈一起给娃娃做好饭,然后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因为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限制,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展示,教师适时的介入帮助孩子,而孩子通过这场争吵,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更促进了个体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在孩子的冲突过程中,如果因为孩子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冲突不能得到解决,教师应进行干预。

  2.采用合适的干预方法

  冲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对幼儿的干预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幼儿来讲,口头的说教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对幼儿冲突进行干预时,应该避免空洞的说教、粗暴的呵斥,使具体的行为指导与冲突体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错误,也能够使幼儿在行动上知道该如何去做。

  3.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弄清幼儿冲突的程度,幼儿间有些小摩擦,小口角,一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只要不太影响活动进行,不出现相互伤害的局面,教师还是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的好,以免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先冷静、客观地加以观察与了解,如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冲突虽然解决了,但幼儿的道德认识未必得到提高,所以需要成人适时加以点拨。

  其次,当幼儿之间矛盾即将升级或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时,教师应介入并制止冲突,努力使双方平静下来,让他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对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更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4.未雨绸缪,事先防范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3)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教导幼儿合理的冲突信念。合理的信念可以帮助孩子理性的面对冲突,而不合理的信念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归因和因应。故教导孩子合理的冲突信念可减少并预防冲突的发生。不合理的信念如打架是解决与别人冲突的最好方法,我必须每次都赢,输的人是失败者,别的小孩必须照我的希望去做。合理信念解决冲突有许多方法,其中有很多都比打人来的好,我不可能总是赢,但我可以尽力,即使我输了,也可以学到怎样会更好我要别人听我想说的话,但他们不一定要照我说的去做。

  5.家园结合、教育一致

  教师应和家长多沟通、探讨幼儿园和幼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家庭是幼儿第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幼儿父母在家庭成员冲突尤其是亲子冲突中应该向幼儿示范正向的冲突解决的方式。冲突解决的过程应提供给幼儿一个学会平衡,使得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愿望相协调的过程,而不是暴力和权威的强制手段来解决的过程。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这种经验会迁移到与同伴的交往中,使幼儿学会了如果别人不愿分享自己的目标,那么可以商讨,倾听别人所想的,修改自己所要的,使目标能靠近他人的要求,从商讨的冲突中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方式。如果幼儿能感觉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有利于解决同伴冲突。

  总之,教师对幼儿间同伴的冲突应有辨证的认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以便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谅解,学会合作,学会等待,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促进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我敢相信,凡是儿童都是可教的,都可以教成为有成就的人,不过教的方法和寻常教育不同,应该要有特殊的研究。”争吵、甚至打架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现象,只有不怕冲突,敢于面对冲突,正确的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正确处理冲突,才能化弊为利,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