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双减”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统编教材篇目多、范围广、能力要求细化,而学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实施群文阅读,做好单元内,甚至单元间的贯通,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根据主题、作者、时代、体裁、风格的异同进行阅读资源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双减”文件的出台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有一部分家长开始焦虑,担心孩子没有了校外培训课程的依托,会在学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这样的焦虑,主要是出于家长们对“内卷”态势的恐惧,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家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缺乏信心的现实。那么,校外培训缘何能俘获家长的心呢?校内教学和校外培训的区别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哪些努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想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干货”未必真高效

  据曾经的学生说,校外培训和校内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效率高。无需投入大量时间,省去了苦苦思索的过程,直接获得老师整理的经验“干货”,这或许就是校外培训受追捧的原因所在。既然校外培训如此“高效”,我们的校内教学是否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呢?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在初始阶段可能会有些效果,学生不熟悉考试能力点要求和与之匹配的答题方向,经过套路经验的点拨,会对相关问题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答题思路变得更规范,回答更全面完善。但是,这样的效果很难持续。因为技巧和套路的使用,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学生遇到不能理解的文章,又没有相应能力的依托,套路就是空中楼阁。而学习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经验的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能力必须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文本的涵咏咀嚼、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习得和提升。学习固然需要化繁为简,学生也确实需要点拨,但这些必须以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实践为前提。因此,“高效”的“干货”未必能真正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底线必须是一切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不能拔苗助长。

  那如何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呢?

  阅读策略与方法指导

  针对学生读不懂文本的问题,除了提升阅读解码的能力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体式,有意识地进行不同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对于实用类文本,重在筛选信息,关注观点、基本内容、重要事实、事物特征;对于文学性作品,关注描写、情节、人物、主题、语言;对于古文,要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点,关注观点、起承转合的章法、引经据典的语句,等等 。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首先养成设问的习惯:文本讲述的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讲述的?讲述的意义是什么?其次培养联想的习惯:类似的主题、类似的场景、类似的情感表达,等等。这两种习惯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链意识:先横向联想和比较,再从现象、影响、原因、背后心态、认知方式、价值观、实质、对策等方面进行纵向的挖掘。在此基础上,引入逻辑学的常识,帮助学生养成反思论证过程的习惯,厘清论点、理由、论据之间的关系。

  引入评价工具,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语文评价标准模糊、语文课堂收获不够明确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链,并制作与之匹配的评价工具,将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转化成显性、易把握的标准,检测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积极反思。

  整合资源,一加一大于二

  统编教材篇目多、范围广、能力要求细化,而学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实施群文阅读,做好单元内,甚至单元间的贯通,打破课内和课外的界限,根据主题、作者、时代、体裁、风格的异同进行阅读资源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既帮助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把握作品的个性和共性,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课外阅读时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长期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润,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等优秀线上教学资源,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思考质疑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中与同学交流疑惑,分享心得,深化认识;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遭遇困惑时,从“空中课堂”中寻找启示。

  关注需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应是主动学习的践行者。我们要向名专家学习,也要向不同业态的同行学习。据观察,校外培训受到学生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师们非常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学中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经验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营销学中获得启示,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准切入点,点燃学生心里的那把火。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思想都充满了活力,那将是语文教学最美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