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脱贫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放下脱贫功绩,切换至“归零状态”。从本质上讲,乡村脱贫与振兴是时间上相连,但重心不同的两件事,弹起“脱贫键”,按下“振兴键”,是一次重新定位、蓄力再出发的过程。

如果说脱贫更强调于“达标”,那么振兴则是更高层次的“超跃”;
如果说脱贫重在破除致富“肠梗阻”,那么振兴则是拓宽群众“致富路”。面对新的发展基础、新的奋斗目标,以及新的操作模式,必须摆脱既有的帮扶思维,尤其要放下脱贫功绩潜藏起来,“走下领奖台,一切从头来”,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航,拧紧螺丝、上紧发条、保持定力,以“空杯状态”迎接“五大振兴”挑战,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乡村振兴中撸起袖子加油干。

改进滴灌措施,切换至“系统发展”。实施精准脱贫,采取滴灌措施,意在“对症下药”,根据不同致贫原因采取个性诊疗方案,避免“大水漫灌”一刀切,造成资源浪费且事倍功半。脱贫后的群众,横向差距进一步缩小,将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不仅要推动经济收入再提高,还要推动村容村貌再美化、乡村治理更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必须从关注“家庭个体”,上升到谋划“整村整镇”,绘制出一张系统、全面的乡村振兴蓝图。

同时,注重搭建服务平台,吸引人才到乡村入驻,搞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在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既塑形、又铸魂,真正让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农村、全体农民的系统振兴。

弱化兜底思维,切换至“造血模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路上,为了达到“全体脱贫”目标,对少部分残疾、极困、疾病人群,通过低保、临时救助、公益岗位等扶持政策兜了底。但是,兜底虽能治疗“贫困病”,却满足不了“致富梦”,乡村振兴路上,必须减少兜底政策依赖,转向激活发展动力、增强致富本领、夯实成功路径,让群众增收“小血管”变成“大动脉”。

对脱贫后“守摊子”群众,要加强思想攻坚,引导他们改变“脱贫即安”观念;
对收入结构不合理家庭,要在务工就业、产业发展、个人创业方面寻求突破;
对基础条件薄弱的山区,要持续加强基建,巩固生产生活条件,扫清发展障碍,推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