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尸: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激战后的战场触目惊心,只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草木沾腥。时间是1938年5月的一个傍晚,日军稻垣三郎所部依靠强大的火力,不惜一切代价终于突破了八路军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了阵地。
  稻垣三郎阴沉着脸踏上了阵地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心事重重,凝视战场上横七竖八的一具具尸体,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一阵凄凉的哀叹:“中国人难道真如他们先人所说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吗?”
  突然,他那双猫眼倏地一亮,目光似毒蛇的信子紧紧盯住了一个目标――就在距他两米远的一个土坎上,一挺侧翻的重机枪旁边,仰卧着一具怒视苍天的八路军少年士兵。尸体上遍布弹洞、血肉模糊。
  让稻垣三郎惊讶万分的是,这名少年士兵的身上还绑着一条铁链,而另一头竟然拴在机枪的支架上。
  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稻垣三郎震惊之余。很快就明白过来了;怪不得八路军的士兵这么英勇顽强,原来都是被他们的长官“逼”出来的啊!眼前这活生生的事例证明,这个重机枪手的少年士兵一定贪生怕死。他的长官怕他临阵脱逃,所以用铁索链将他的身子拴在重机枪的支架上,这就意味着枪在人在,枪毁人亡。
  稻垣三郎脑子里旋即冒出一个阴险的主意,他“嘿嘿”笑着。
  第二天一大早。稻垣三郎不仅请来了各国来华采访的新闻记者,而且还让部下用刺刀赶来不少附近的村民和被俘的几个受伤的八路军士兵,一起参加这个将会震惊全世界的新闻发布会。
  稻垣三郎首先发表演说,滔滔不绝地炫耀着“圣战”的辉煌战果,然后又领着记者们现场拍照。
  他特意把记者们带到那具少年士兵的尸体前。记者们都震惊了,谁也不会怀疑眼前的事实。他们在笔记本上“沙沙沙”做着记录,并不时举起相机拍照……现场显得十分肃穆。
  “把士兵绑在机枪上作战,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残酷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说明了中国良民厌战和求生的本能,更证明了我们大日本帝国发动这场‘圣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大东亚共荣圈’的重大意义……”稻垣三郎看见记者们动了感情。于是进一步借题发挥,口若悬河,唾沫四溅,企图将自己导演的这幕活话剧进一步推向高潮。
  然而,意料不到的事情偏偏就在这时发生了,正当稻垣三郎的演说进入高潮之际,围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片惊天动地的吼声:“放屁!”“无耻!”“造谣!”“诽谤!”
  记者们全被震住了,稻垣三郎也愣住了。
  凶神恶煞的日本士兵端着闪亮的刺刀立即逼上前来,嘴里吆喝着:“八格牙鲁,死啦死啦的!”周围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形势一触即发。
  稻垣三郎的那双猫眼眨了几下,将手一挥,围上来的日兵立即退了下去。然后,他假惺惺地微笑着说:“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那这件事该怎么解释呢?”
  从战俘堆里挤出一位头上缠着纱布的高个子士兵,他大声吼叫:“你们想知道真正的事实吗?”
  记者们纷纷点头,用各自的语言回答着,要求原汁原味的新闻材料。
  高个子士兵于是蹲在那个“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士兵的遗体前,双手深情地捧起那条铁链,脸朝各国新闻记者,热泪夺眶而出:“记者们,请你们以自己的人格发誓,公正、忠实地记录下来吧!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淮河子弟。当日本强盗的铁蹄践踏我们神圣的国土时,四万万炎黄子孙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抗击侵略者。10天前,稻垣三郎的部队将毒手伸向了淮河两岸,我们同样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此战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卫国,而且是保家。这位牺牲的少年士兵就是我们的一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斗开始前,他召集阵地上的弟兄们表示决心,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死在战场,因为丢了阵地,自己就无颜回家。说完,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条铁锁链。将自己锁在了机枪的支架上,然后将钥匙远远地抛入河中……”
  记者们听完高个子士兵慷慨激昂的叙说后,无不心中震颤,表露出一种无限崇拜的神情。然而,稻垣三郎却突然仰面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令人毛骨悚然:“多么美妙动听的言词啊!诸位记者先生、小姐,你们难道不觉得被一个天才的骗子牵进了他预先设下的圈套吗?中国人有句俗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凭他这一番天花乱坠的演说,你们就相信吗?”
  记者们面面相觑,互相用眼神交流,究竟孰真孰假,谁是谁非呢?
  高个子士兵瞧出了记者们的困惑,冷笑一声,大声喊道:“记者们,我们中国人是有这么一句俗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现在就请你们再瞧一瞧这个铁的事实吧!”说罢,他蹲下身子,吃力地抬起少年士兵那条僵硬的右臂,捋起衣袖,只见上面露出四行墨迹斑斑的刺青。
  “哇!”记者们又是惊愕不已,纷纷围上去,仔细察看着,小声议论着。有的用汉语大声念出声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精通中文的稻垣三郎听罢,不由得身子一抖,倒抽了一口凉气。还没等稻垣三郎从尴尬中解脱出来,猛然又听得坡下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和日本兵“八格牙鲁”的喊叫声。
  记者们又是一惊,纷纷朝下俯瞰,只见山坡下不知何时出现了一支长长的队伍,人们抬着一口口黑漆漆的棺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长串,人人白衣孝服,哭声震天……
  “记者们,看到了吧!”还没等记者们回过神来。高个子士兵又慷慨激昂地大声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为自己阵亡的子弟兵入殓的队伍。为了表明我们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八路军招兵500人,我们就要准备300口棺材。一仗打下来,村里各家不是军属就是烈属。可再招兵。还是招多少有多少,中国人是杀不绝的!”
  高个子士兵那悲壮的话语就像一记记重锤,猛烈地敲击在稻垣三郎的肥头大耳上,痛得他脸色蜡黄、手脚冰凉,额头上滚落下大颗大颗的虚汗:同时也敲打着各国记者们的心房,唤起了他们的良知……
  数日后,不少中外的报纸均以“诗尸”为题,刊登了淮北这一抗战新闻题材。记者们发自肺腑地慨叹: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