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关于青春的电影

  “甜蜜、易碎、有棱角的”,黄真真曾在《六楼后座》时这样描述过青春,就像一块可以被快速消费掉的方糖。   青春期,那个都曾经历过的阶段,独立而纯真,然而在短暂的自由和放纵后,每个人都要被挟持上既定的轨道,仓皇地奔向成人世界,然后离得越远,感觉却越清晰。
  青春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偏爱的题材。那些无因的反判,那些懵懂的爱情,那些被俗世挑战的纯真,那些充满阵痛的成长,所有的一切都有超越电影戏剧性。
  在今年秋天,我们又看到了一些不错的青春题材影片,刚刚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匀的《十三棵泡桐》,今年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夺得金虎赵合作的《赖小子》,包括80年后锐导演韩延《我把初吻献给谁》,以及台湾女导演许书绮的处女作《爱的是你》。
  每个人者有自己最喜爱的青春期电影,因为经历,他们能在各自不同的影片里找到共鸣,我们邀请姿深影评人赛人。选出他心目中的“十代的人来说,或许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怀念。
  
  引而未发的锐利青春
  
  
  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获奖作品
  《十三棵泡桐》
  导演:吕乐 主演:刘欣 赵梦桥 段文博
  《十三棵泡桐》改编自何大草所著的“残酷青春系列”中最被年轻读者推崇的一部小说《刀子和刀子》,讲述的是西南某城市一所叫泡桐树中学的学校里,女孩何凤以及她的一班同学在他们十八岁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青春就像一把刀刃,敏感、冲动,现实世界也是一把刀刃,两者相互碰撞,伤害也变成了成长的动力。这部影片将那些青春的特质淋漓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那些与之碰撞的现实,则隐藏在画面之外,无论是青春表面的甜蜜和莽撞,还是其背后的酸楚和疼痛,都会让观众在影片里找到共鸣。
  
  
  Q&A导演吕乐
  原著小说中有同性的描写,电影是不是将这方面弱化了?
  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把人的个性太强调了,就是大家都很关注人的性取向,其实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我说的不仅仅是小说作者写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候,其实各个年代都有人和人之间非常正常的很亲密的行为。今天我们过于注意人的个性,比如短头发是不是纳粹啊,长头发是不是颓废啊,何风和珠珠就是很好的朋友。
  有没有弱化小说中对青春残酷的描写?
  如果你看过小说的话就会知道,其实影片中的描写是弱化了。
  影片是高清拍成的吧?在画面上有什么样的要求?
  是高清拍的,这可能是因为商业性的要求吧,因为这部影片的主演都是新演员,如果用胶片拍的话,可能不能兼顾预算和质量吧。
  你本身就是资深的摄影师,在这部影片的影像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
  徐伟是影片的摄影师,总的要求就是拍得更灿烂点,更阳光点,更活泼一点。
  刚才也提到影片使用了许多新演员,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7岁孩子的生活,而现在也没有17岁的明星,所以我希望能在17岁的学生和正在学表演的人里找。张元导演之前拍摄过《看上去很美》,使用了5岁的小演员,我觉得这是种很有益的尝试。
  在表演上对这些新演员有什么样的要求?
  选完演员之后,提前两个星期到了成都,每天早饭之后大家一起跑步,因为影片里有打架的场面,这些锻炼是为了最后喊的那一声要有力。跑完步大家就拿起本子念台词,就是念,三五天之后就熟了。念得不太合适的话,我会给他们解释,叔叔觉得这句应该怎么念。
  这部电影选用了许多非职业演员?
  除了扮演女老师的钟萍是专业演员,其他八个主要角色都是第一次接触拍电影。学校里的其他演员都是群众演员或者是艺校的学生,比如小任老师是个经济学研究生,比如爸爸真的就是一个保安。
  刘欣的表演总是在柔弱中拥有爆发力,在拍摄中你是怎样启发她的?
  我觉得这是她本身具有的。
  裙子和费拉斯都是比较超现实的东西吧?
  裙子我觉得还不是,其实就是爸爸想给女儿买裙子,但是也不会买,于是就买了条现在这样的,费拉斯在原著小说里也有,它是个比较意象化的人物,原来小说里有这种解释。
  影片要表现的年代与你那个年代好像有些距离?
  我是按照小说来拍摄的,本来小说描述的青春期已经相对的远了,我想我更多的是在表现现在这些孩子的青春期。
  在这里你加入了自己对青春期的感情?
  这段时期我们都有过,我们都曾有对那个时期的记忆,或者说遗憾,或者说怀念。
  影片里的青春期总是受到外界的挤压?
  压力来自于外界,来自于大人。这是成人世界和少年世界的矛盾,因为两个世界的规则有些相同,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不样的,教和受在很多地方是没能对立的。
  方言使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种使用是否会对影片的票房有消极影响?
  我觉得这是影片中的要求,在学校里孩子都要说普通话,回到家里大家开始自由说方言,这种现象在南方很明显。对票房的影响也肯定是有些的,权衡之下,最后还是保留了方言的使用。
  
  导演吕乐的青春影片推荐
  日本有许多非常好的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真是非常好只是我们现在谈青少年问题比较敏感,怕年轻人看到这样的电影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很少有好的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比较遗憾
  
  以最直接的方式还原青春
  
  《赖小子》
  导演:韩杰 主演:白培将 郭乾 贺小丹
  影片讲述了北方某小镇的三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次暴力事件后,三人误以为失手杀人,于是展开了他们的逃亡之路,旅途中,三个以义气结成的兄弟各奔前程,在一次意外中,男主角“喜平”用偷来的手枪打中了自己兄弟“流流”的胸口,几个月后喜平决定回乡投案自首。
  影片直接有力地展现了当下中国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并在影片中可找寻到导演的自传情怀。影片的背景被设置在导演的家乡山西,它所反映的现实,也正是山西煤炭工业高速发展之后,现实生活给当地青年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凭借着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和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本片在第3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夺得最佳影片金虎奖。
  
  Q&A导演韩杰
  你认为许多导演偏爱青春题材的原因是什么?
  每个时期,每个地域,青少年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的现实问题,这其中有许多的共性,比如说对家庭和学校这种机构的反叛,比如说对女孩的迷恋。我也发现,每个导演第一部片子,他会不自觉地拍他的青春期的自传题材,这是从情感的出发点,从经验油然而生的迷恋。
  《赖小子》将青春拍得比较残酷,这是否和你的经历有关?
  影片里和我儿时的经历也有一些联系,比如男孩离开学校后,因为女孩的关系又回到学校打架,这是我在老家读初中时亲眼目睹的,打了好几个回合,最后就有一滩血铺 在楼道里,那个被打的男孩是我的同学,是个挺坏的孩子。就是说他做的是坏事,但不是人坏,这个男孩挺善良的。
  你说的他们做的是坏事,但不一定是人坏,在你的影片里,是不是也是这样表现的?
  我觉得就是种意气的驱使吧。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他成年以后,才能认识他是什么样的人,在成长阶段,人总是面目全非的。
  影片里目睹打架事件的是个小男孩,他是不是带着你的影子?
  对,他有些我少年时候的影子,也是不自觉的,我写剧本的时候可能已经有自己的东西,选角色的时候只是眼就觉得他适合,后来拍出来后许多人说他真的很像你,我想这可能是种自恋的反映。
  你在2002年拍过一个短片,也是描写青年的?
  那个时候拍这个题材的时候是很自觉的,因为刚刚看了《小武》,就感觉找了精神上的向导,当时拍摄的时候也是以种临摹和学习的态度。所以拍出来别人说很像,但我觉得是发自肺腑的。
  这部影片里有许多元素也挺像《小武》?
  包括处理方式,包括人物状态,包括生活背景,因为我和贾樟柯导演的老家离得很近,开车也就二十分钟,所以地貌和故事背景非常相似。
  听说影片主演的经历和故事的描述有非常大的重合?
  这也算是个很反讽的经历,很有讽刺意味。第一次我选了个男孩,觉得非常适合我剧本里的人物,在选定之后我去选景,等两个月之后再回去找那个男孩就找不到了,经过多次打听才知道,他一个月前入狱了,因为多次抢劫。其实在我见到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犯罪了。我拍电影的时候才发现电影之外更残酷,现实比电影更有戏剧性。
  
  导演韩杰的青春影片推荐
  老片子比较多,特吕弗的《四百下》,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巴西的《上帝之城》,其他还有候孝贤的《童年往事》,我看到阿孝和奶奶过小桥的那个片段,特别感动,哭了,觉得那是部很诚实的电影,还有个法国的纪录片《是与有》,我觉得也不错。
  
  
  诗化的青春和青春的诗化
  
  《青春期》
  导演:唐大年 主演:田原 浦蒲
  也许城市中的每个年轻人都是孤独的,每天互相擦身而过,但又有着不自知的微妙的交集。生命中充满了偶然,偶尔也有些必然。喜(田原饰)和另一个女孩七七(浦蒲饰)代表着时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年轻人。无论喜的生活曾经多么的戏剧性,她最终认为生命是平凡的旅程,她要勇敢地生活下去,默默地把生活里所有的不可思议――化解。
  影片目前还处于后期制作阶段,根据已经发布的剧照,影片的调子充满浪漫唯美的诗意,虽然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青春期”,但导演唐大年认为这并非一部单纯的青春题材,它在描绘诗化的青春之外,也讨论了都市中人与人既疏离又联系的现实。
  
  Q&A导演唐大年
  我们已知《青春期》是以两个女孩的视角,讲述关于青春成长、人生的必然和偶然的故事。是否可以透露一些更详细的剧情?
  是两个女孩成长的故事,但是是两段故事, 段是中学时代的,另外一个是长大之后的,长大之后还有另外条线索,就是一个农民工,他和这两个女孩之间也有着某种联系。
  影片的风格是怎样的,偏重青春的柔情,还是青春的残酷?
  虽然名字叫“青春期”,其实也不完全是青春期的故事,少年那部分是讲青春的故事,到了成年那部分,可能更多地是在讲梦想,讲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既疏离又联系的关系。青春那部分应该不是属于残酷型的,应该说讲得更内心些吧。
  那《青春期》这个片名是怎样来的呢?
  因为这个剧本弄出来之后,就觉得名字一直起不好,感觉它讲述的故事是比较复杂的,后来有个朋友帮忙想了这个名字,觉得还挺响亮的,就使用了这个。
  我觉得它不光讲了一个青春期的故事,另外还讲了成长啊、梦想这些东西。
  影片设置的背景是什么年代,是否和赵赵青春期所处的年代相同?
  现在其实很模糊,就算是当代吧。可能有一点赵赵生活的影子,跟我的成长年代就没有太多的关系。
  或许和影片背景的年代不同,但你是否在影片中加入自己青春期的感受?
  这个感受其实很难说,但那肯定是要有加入的。但不一定是那种个人经验吧,就是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在拍摄中我觉得更多是种欣赏,感受到年轻人的那种气息,那种美。
  为了配合影片的风格,影片的摄影有怎样的特点?
  对,不是特别写实,因为这个故事本身也不是特别写实,影片的摄影唯美也谈不上,就是一种诗意吧。
  为这部影片选择演员的标准是怎样的?
  首先要符合剧本,另外我想在这些演员身上看到这一代的气质,和那种青春的气质。不想找那些经过太多训练的演员,虽然这几个小孩也都受过许多训练,但他们身上没有太多雕琢的痕迹。
  对这部影片的市场有什么样的看法?
  这是一个文艺片,故事本身并不是特别商业,我觉得它表现的那种情感,和城市人,和这个年龄层的观众,还是能引起共鸣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发行方式,我觉得还会有定的市场。和其它的青春题材影片不同,他们一般都处于怀旧的情绪里,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青春本身。
  
  导演唐大年的青春影片推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虽然是讲述青春的,但它也不完全是,那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其它喜欢的还有《风柜来的人》,《燕尾蝶》,还有部法国的影片叫《阿基米德后官的茶》,讲的是阿尔及利亚移民的生活,很不错
  
  9种风味的青春鸡尾酒
  
  
  《我把初吻献给谁》
  导演:韩延 主演:邹宗胜 田原 黄幻
  二十二岁的罗嘉,突然决定在二十三岁生日之前,要把自己的初吻献出去,在献初吻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九个女孩,并与之发生了九段情感故事。在寻找初吻对象的过程中,他从新奇到迷茫到恐慌直到最后的平静,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故事中的男主角罗嘉就是城市中年轻人的缩影,他希望将自己的初吻送出去,他也同样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但是他希望能有所坚持。这个故事讲述的其实就是罗嘉的成长过程,他对爱情、对世界的看法的改变。
  
  Q&A导演韩延
  《我把初吻献给谁》的结构是怎样的?
  这是关于个男孩和九个女孩的故事,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故事,由这一个男孩贯穿其中,又让它们成为 个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题目,比如田原主演的那个片段叫《条形码》。
  这九个女孩的角色是怎样设置的?
  就是九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包括他们的年龄和性格,和这九个女孩对应的是,这九个短片的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有《美国派》式的青春戏,有悬疑风格的,也有公路风格的。
  影片改编自小说吗?
  现在保留下来的,好像只有小说的名字 和影片男主人公的名字。在改编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于是我就完全摒弃掉了小说中的东西,改过的剧情就比较新锐,整体感觉挺疯狂的。
  在影片的风格上,会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我喜欢多方面的尝试,这部影片就拍得非常的眩,但依然没有放弃叙事,只是加入更多年轻人才会使用的手法,我想我们应该去创造这个年代年轻人的东西,而不是拿着80后当招牌。
  影片讲述的是在校园里发生的青春期故事吗?
  虽然影片不是发生在校园,但这也是出于审查方面的考虑。这是部真正的青春电影,不光是讲述的故事,包括影片里的肢体语言,它的叙事方式,它的节奏和手法,都是很年轻的。这不光是内容上的,在整体上也会和其它电影很不样。
  作为电影制作者,你本身就处于自己的青春期,在制作上,你觉得自己和前面几代人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在街上歪戴着帽子,听着HIP―HOP的孩子,我也不是很喜欢,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首先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次才是要去做一个国际化的年轻人。我认为现在中国电影根本没有从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拍都市爱情片,拍伦理片,我觉得都太严肃了,生活其实是非常不严肃的,我觉得这就是现在电影的问题。
  你之前的影片《套子》、《五好差一好》都比较接近现实,这是否和这个年代青年更早进入社会的现实有关?
  我觉得可能这是80后的一个特点,政治观点在逐渐淡化,更多的精力开始去考虑生活,更关注本身,更自我一些,我是在戏剧学院毕业的,所以在传统戏剧教育影响下,我对叙事,对现实主义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导演韩延的青春影片推荐
  我比较喜欢一部韩国电影,叫《放学后的屋顶》,讲了一个倒霉到极致的人,挺疯狂的,非常规的路数,我觉得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也是我今后在拍摄中想要去尝试的类型
  
  
  青春的爱情有独特的味道
  
  《爱的是你》
  导演:许书绮 主演:周伟童 牛青峰
  枫、东、馨雨三个年轻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相遇,东爱上了馨雨,而馨雨却爱上了枫。不幸的是,枫是东的亲哥哥,而且弟弟又让哥哥给自己当恋爱顾问,馨雨到底如何面对这奇怪的三人行呢?这份爱时刻在折磨着三颗年轻的心,直到东意外离开人世……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爱情故事,浪漫而纯粹的剧情,精致而唯美的画面,都令人联想到韩国浪漫爱情电影。也许是女性导演的关系,这部影片没有巨大的情节波折,却总有种细腻的情怀,缓缓地打动人心,这种舒缓和纯真,也正是青春爱情自己独特的味道。
  
  Q&A导演许书绮
  这是你的第一部电影,怎么想到去拍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
  应该算是青春期的浪漫爱情电影,我挺喜欢校园爱情故事,因为觉得很纯粹,很干净,不复杂,我想讲个简单的故事,然后让观众有些回味,就是想拍一部感觉上温馨浪漫一点的电影。
  这种温馨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是不是和你的经历有关呢?
  可能有些关系,因为我是台湾人,又是在新西兰长大的,然后在我印象中大学时期的这种爱情,就是大片草坪,然后背景有蓝天白云,同学就坐在树下,有种讲不出的韵味在里边。我的概念里爱情应该是美的,它不应该是灰色的。但也就是仅限于爱情,我对生活的理念和对爱情的理念也是不一样的。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校园,它和你读书的新西兰有不同吗?
  我的许多外国的朋友也看了这部电影,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的校园是这么清新,这么美的,虽然我拍摄的场景并没有这么美,但我会抓它很特殊的地方,将它表现得很美,比如学校的长廊,比如代表学校气息的篮球场,这些都是大家比较不太注意的地方。
  这部影片里的校园生活看起来很安静,这和现实中的是否有些差距?
  我觉得我是把校园生活简单化了,现在的小孩无论是行为也好,思想也好,我觉得他们挺前卫的,尤其是80年之后的这些孩子,往往会语出惊人,我觉得我对学校背景和主人公的定位,还是处于7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的特征,处于传统和前卫中间的这样一些人。
  在这部电影里,你如何把握这种青春的爱情感觉?
  其实这个年代的人,他们的爱情观念其实挺传统,有些害羞和腼腆的这种。我挺喜欢这种懵懵懂懂的情感。有些腼腼腆腆的,安安静静的,但它又让你看完印象挺深刻,心里有一点点痛,我不要那种大喜大悲的。
  演员上的选择是怎样的?
  牛青峰是中央戏剧学院96级的,是章子怡、刘烨他们同班的。他是个外表很男人、内心又很细腻的人,和哥哥这个角色很接近。周伟童担任主演好像是第一次,但她确实挺认真的,而且我和她沟通时间很长,在拍摄之前我让她在学校里待了两个多月,把她从时尚变得很单纯。
  影片的摄影很出色,能介绍一下影片的摄影师吗?
  共有两位摄影师,一个是韩国的,他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另外一个摄影师是刚从法国回来的,虽然有两位摄影师,但你在影片中肯定看不出来。
  
  导演许书绮的青春影片推荐
  其实我挺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他把他的想象力和懵懵懂懂的爱情放在一起,里面也是讲爱情还有《西西里美丽的传说》,我觉得也挺好的画面和摄影都很成功,而且配乐也非常好,既有艺术气质,票房又非常好
  
  我喜欢的10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青春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好奇心受挫后,感觉这个忧郁而莽撞的世界开始违背自己的想象。其实这个世界为什么要符合我们的想象呢?但青春的冲劲,和由此带来的迷惘,确实有着动人之处。也使这个世界的活力不至于衰竭。 大部分的关于青春的电影,是启蒙式的疼痛,也仿佛注定要永远伤怀下去。我曾看过一部捷克电影,记不起名字。一个小男孩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在战时。两个人关系很好,但严格来说,不是恋爱。有天男孩想看她的下体,姑娘说真正的男人最想看的应该是胸部,她可以给那他看,被那男孩拒绝了,两人为这还生分了。等不及和解,那姑娘就被法西斯杀害了,这是个勇敢的姑娘。
  我喜欢这部电影,可惜只看过一遍。那里倒不是飘扬着青春的特质,只是有种人生的宽容和俏皮在里面。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出品:2002/日本
  导演:岩井俊二
  我有朋友曾在上海通过大银幕看过这片,把我羡慕得不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岩井俊二的作品。岩井俊二还是把风花雪月揉碎时,我才觉得他更有味道。这片有着青春片所有的特征,性的流淌,以及暴力的突然而至。那种没有缘由的毁灭感,严格来说,我是不熟悉的。但我相信有那么一群人在这么生活。
  影片里面谈到了一个关于莉莉周的女歌手,看完这片后,我到处找这人的专辑,那种清清冷冷的味道也合我的胃口。我也是在中学时听歌最为疯狂,可流行音乐真能蛊惑我去做什么,恐怕它还没有这个能量,也许是我当时还 没有听到莉莉周的歌声。那种野花般带有死亡的气息,大概是最让多愁善感的少年欲罢不能吧。
  
  《家庭游戏》
  出品:1983/日本
  导演:森田芳光
  不少电影人的处女作都是关乎青春的,拍过《失乐园》的日本导演森田芳光也是这样。有人称本片是继小津安二郎之后,日本最好的家庭电影。森田对家庭怀有恶作剧般的拆解,与小津静忍似的维系大不一样。
  家里为一个初中生请来了一个古怪的家庭教师,他打这孩子,也教这孩子打人,还教他泡妞。在这之前,这孩子因尿床被同学知道,而留下沉重的阴影,常被同学欺负。不是把他推进女更衣室,就是把他架起来,逼他和另一个女学生接吻。
  这片子有种很奇妙的写实味道,倒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故寻仇觅恨的情绪颇为一致。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这代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切都值得背叛,一切又都可以皈依。
  
  《严密监视的列车》
  出品:1966/捷克
  导演:伊内・门泽尔
  这是捷克著名导演伊内・门泽尔的处女作,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那年他27岁,同样处于青春期。影片讲述一个小铁道员第一次和自己的小女友做爱,没能成功。他感到伤心,还曾想为此自杀。一个送炸药的女游击队员帮助了他,结果是他阴差阳错炸了德国人的军列。
  这是个很容易伤感的青春往事,怎么说也是还未起飞就折翼了。但门泽尔的讲述充满了间离效果,迷人的风味是呈飘散状,如雪花落地般亲切自然。青春在这里得到了一次优雅的定格,也仿佛离永恒更近了。
  
  《四百下》
  出品:1956/法国
  导演:特吕费
  又是一部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旗手特吕弗,假如没有后来的《朱尔和吉姆》,他的处女作《四百下》无疑过早地攀上了他电影生涯的顶峰。和很多关于青春的电影样,本片也有强烈的导演自传成分。父母离异、中途辍学、进少管所、然后从那里跑出来。那个经典的沿着海岸线奔跑的长镜头,是说他青春的枯燥,还是讲他以后的生活仍将如此,大概两者皆有吧。
  我记忆最深的场景,还是两个小孩抱着偷来的打字机,在街上行走的样子。他们有些抱不动了,对于自己突如其来的青春,他们也有些抱不动了。是他们拒绝生活,还是生活屏蔽了他们。这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觉得讲的是青春,第二遍觉得讲的是人生,至少是某些人的人生。
  
  《小信差》
  出品:1987/前苏联
  导演:卡伦:沙克纳扎罗夫
   这片是在大银幕上看的,是部前苏联电影。这一部没有《薇奥拉》、《我叫阿尔连基诺》、《后来他们牺牲了》那么激烈,带点俄式轻喜剧的味道,但该有的伤感还在。一个杂志社的小信差,给一位所谓作家送信时,一方面和作家发生冲突,一方面又与作家的女儿关系暧昧。当作家不让女儿和这个浑小子进一步来往时,这小子却叫了作家一声爸爸,说他们已经有了孩子。
  是的,小信差最大的特点,是爱说瞎话,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问情由、不怀目的。只是不愿意对这个同样不真诚的世界,投以热忱。也可以说,他的瞎话没有对任何人的主流生活产生本质上的破坏,破坏的只是这少年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度。
  
  《北极圈恋人》
  出品:1998/西班牙
  导演:胡里奥・梅德姆
  这肯定不是梅德姆最好的电影,但梅德姆精巧的结构,和对人生之谜,富有孩子气兼带有哲学意味的探寻,仍极其迷人。两个单亲家庭组成了新家,他们的孩子也在一种很莫名的情境里相爱了。在半明半昧的月光里,两人开始约会,当男孩子以为女孩子会失约时,女孩子已悄悄地爬到了男孩的床上。
  西班牙当代导演中,我对胡里奥・梅德姆的喜爱远超过声名更盛的阿尔莫多瓦。梅德姆是全世界真正能够把叙事结构玩得漂亮的导演。在少年时,我们的视野就那这么大,问题是,我们往往认为这个世界就么大。而《北极圈恋人》意思是,我们还是保留我们年少时最初的想法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出品:1991/中国台湾
  导演:杨德昌
  杨德昌这部伟大的电影,它的英文名就叫《阳光灿烂的夏日》,姜文应该看过这部电影。在华语世界里,也可以说在整个电影史上,能把青春拍出史诗感来的,也只有杨德昌这部大作。237分钟里,死了太多的人,都是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杀死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片讲的是少年人寻找偶像、又亲手摧毁偶像的全程。父亲、朋友、女人无一不是。小四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具体落实到是对整个人群的绝望。这是一个无助的青春,也必将在血与火沸腾过后,仍不能永生的青春。那不是朝花夕抬的你愁我恨,而是青春之火在以透支的方式燃烧。
  
  《毕业生》
  出品:1967/美国
  导演:姜文
  这是个先和丈母娘好,然后再和女儿好的爱情故事。他想和那个上过床女人谈点稍稍严肃的话题,那女人的回答是:有什么好谈的。这个毕业生按现在的说法是有点贪得无厌了,既要肉体,又要灵魂,哪来这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所以,他在教堂把新娘抢回来后,坐在公车上,迎来无数惊诧却沉默的目光。
  达斯汀・霍夫曼演这个角色时已过了30岁,但霍夫曼那张极具表现力的脸,分明写的是“迷惘”。就是这个表情,使青春所带来的盲打误撞充满了宿命般的灰暗,且这灰暗不是让人颓唐,而是一种更深刻的无所适从。在这个保留一定戏剧性的、关于青春的电影里,因有了霍夫曼这最后的表情,而显得比那些乱打乱爱的青春片更有普遍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
  出品:1994/中国
  导演:姜文
  这是部真正具有青春脉搏、说孩子话、办孩子事的青春电影。也真正能用浪漫二字来形容。马小军用自行车驮着米兰走在林荫道上是浪漫的,一帮孩子在房顶上唱前苏联歌曲是浪漫的,钻进电影院里看有情色场面的内参电影时,也是浪漫的。最浪漫的还是马小军如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光着膀子,行走在被阳光曝晒的房顶上的姿态,他的书包挂在胸前。
  这是个精力充沛又无聊透顶的青春纪事,也是个既能群威群胆又可以离群索居的青春记忆。按姜文或者原作者王朔的说法,这是一个真实与幻觉唇亡齿寒的危险时期。这部电影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青春,但你心中一定有过这样的青春。这样慌乱,也这样美好。
  
  《恋恋风尘》
  出品:1986/中国台湾
  导演:侯孝贤
  仅对于青春而言,这是一次极动人的叙述。苦涩是可以飘然而至,也可以随风而去的。在清淡如水的影像里,青春行行走走,做着不规则、但却富有韵律的起伏。少男少女相爱了,你找不到更多的理由,他们不是那么亲密,却散发着羞涩的暖光,看似无风无浪,却能撩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位。
  后来他们分手了,你同样找不到言之确凿的根由。失恋的苦痛来得快,但是否去得急,谁也说不清。我们只看到片中的主人公,静静地回到了乡下,在这之前,他痛哭过。你可以为这一部伤感一阵子,可伤感过后,你会获得一种更久远的情绪。套用《童梦情缘》中的一段话:青春的残酷在于,它不可能重来:而青春的美好也在于,它不需要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