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形象的时代魅力 分析莎菲女士形象特点

  摘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莎菲在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形象。莎菲有着同时代女性没有的气质,因而显得别具一格。她的身上显示着新时代的光芒,是新时代女性的先导。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关键词:莎菲; 敏感; 寻梦; 自我主义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将自己的主观映象和情感投射到人物的身上,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心灵历程。莎菲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原因在此。莎菲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新时代的女性,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胆量。她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礼,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使她的精神面貌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女性。她骨子里的女权思想,使她的言行举止受到非议。莎菲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她的内心渴望获得社会的理解与认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很难解决,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但是现实的状况总是让人失望。莎菲也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她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使她饱受巨大的痛苦。她的外表是坚强的,内心是脆弱的,灵魂是孤独的。但是,她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在这个世界中继续生存。丁玲创作莎菲这个形象时,还非常的年轻。在莎菲的身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丁玲的影子。她们在年龄、经历、思想等方面,或多或少,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莎菲在丁玲的笔下富有独特的魅力。莎菲生活在经过五四运动冲击但黑暗势力仍十分顽固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新与旧、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历史转形期。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告以失败,刚获得思想解放的新青年们,企图为理想而奋斗的一腔热血顿时冻结。苦苦的追求换来的是苦闷和彷徨,社会思潮更是纷繁复杂,各种思想充溢于社会,使青年们不知所措。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打上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的风暴使人们从梦中惊醒,在民主和科学的指引下,寻求新的生活,他们带着热情与极端的叛逆情绪踏入社会,经历狂热的追求与痛苦的幻灭过程。莎菲就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的代表。她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社会光明。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正如唐吉呵德,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勇敢的骑士,但社会的现实是:骑士时代早已过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回到了自己的那座小房子。同样,莎菲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选择独自囚居在北京的一个小旅馆,但她有一个特殊的理由:她患有肺病,是为了养病而已。现实世界的残酷,使得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个人狭小的情感世界。
  面对爱情,莎菲的观念是灵肉合一的,既要精神上的相通,又要获得肉欲的满足。她对凌吉士的爱慕,首先是从官能反映上开始的,第一次见到凌吉士时,她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高个儿可真漂亮”,在第二次见到凌吉士的时候,莎菲便大胆的狠狠的望了他几次。莎菲将自己的欲望表现的很明显,她渴望凌吉士的拥抱和亲吻:“什么那嘴唇,那眉梢,那眼角,那指尖……多无意识,这并不是一个人所需要的,我着魔了,会想到那上面”。莎菲嘲笑朋友的禁欲主义:“为什么不需要拥抱那爱人的裸露的身体?为什么要压制那些不相干足以担心的事?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她将自己赤裸裸的欲望表现出来,但同时她又渴望精神世界的美好,她想要的是灵肉交融式的爱情。凌吉士卑劣的灵魂,使莎菲感到厌烦,虽然她已经看清楚凌吉士的嘴脸,但还是无法摆脱对俊美外表的迷恋,一次次的在凌吉士的面前妥协。忘记可鄙的人格,只为欲望的满足,之后又痛苦后悔,承受自我的谴责。莎菲在灵与肉、情与理的搏斗中痛苦烦恼。
  她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莎菲因生病的缘故,休学养病。她的性格中有敏感的一面,她不仅对人事敏感,而且对居住环境、天气情况等都感到烦躁,缺乏应有的理性。莎菲认为这是肺病和孤独造成的,在日记的开篇就写到:“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就又醒了。像这样的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敏感给她带来心灵的痛苦和内心的苦闷,“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了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不可捉摸的难过。但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到我手背时,却像野人一样在得意的笑了。”莎菲身上表现出的伤感气质,她陷入了生命的苦闷,只能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怨天尤人。生活的了无生趣,使她异常敏感,会为了住客、伙计、电话的声音而心烦,但安静的时候,她又感到“寂沉沉的可怕”。
  迷惘感伤的“寻梦者”情怀始终伴随着莎菲。莎菲在五四的大潮中,走出家门,孤身来到北京,抱着纯真的幻想,寻找理想,寻找光明。然而在那个政治气氛使人窒息的年代,像莎菲这样走出家庭的青年,却产生了梦醒之后的迷惘。“她们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不染上浓重的悲观厌世、感伤颓废的情调。”莎菲是叛逆后的孤独,正如龙泉明所指出的:“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以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通过较为典型的形象真挚的表达了这种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反映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躇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莎菲在某些地方不能如意,但她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我清清楚楚的”,她认为“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体贴,做什么?”她希望“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戴望舒《寻梦者》),但她如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她迷惘孤独的寻找自己的梦,但事实是:粗壮的安徽男人令人生厌,苇弟则是思想贫乏、行为懦弱的庸人,凌吉士又是一个外表俊美、内心卑劣的俗人。不断的追求自由幸福又不断的幻灭的莎菲,只是一个迷惘孤独的访客,她在“寻梦者”情怀中徘徊。
  自我主义是莎菲的一贯作风。莎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她不仅“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折磨”真心挚爱她的苇弟,主动诱发或操纵凌吉士的热情与激情而最后又拒绝逃离,而且对好友、同学也缺乏应有的同情、信赖、友善:“剑如既为我病,我倒快活,我不会拒绝听别人为我而生病的消息”。自我主义使莎菲陷入渴望被理解的孤独深渊中,使她成为凌吉士爱情的“俘虏”。但她也又清醒的认识:“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自我主义使莎菲迷失在爱情的漩涡里,她的感情得不到满足,朋友们又不能理解她真实的想法,她感到苦闷,“我真愿意这种时候会有人懂得我,理解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
  莎菲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和新女性的矛盾,使得她异常的痛苦,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的独特魅力使人欣赏。
  
  参考文献:
  [1]钱谦吾.丁玲[A]. 钱谦吾.现代中国女作家[M].上海.北新书局.1931.
  [2]秦弓.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1997.
  [3]郜元宝.孙浩.三八节有感-----关于丁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