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理路

张静宇 郑士鹏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力量,应当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担当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当前仍存在少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存在误解以及有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途径和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7-0101-0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动力,支撑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效力、报效祖国。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我们仍旧面对很多问题,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国际的变幻莫测的局势,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也是历史阶段转变的见证者,应当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将更多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行动,继续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样性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构成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无法辨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网络信息虚假性,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和发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因此,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之下,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相关要求。当前,结合现实状况,我们需要依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维发力和全面推进,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信息化是新时代产生的背景,由于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固定的三观,因此很容易产生迷茫。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以便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寻求更好的发展,所以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自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一百多年间,一批又一批爱国主义者用鲜血为我们换来新中国的成立。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应当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认知,增强爱国情感,力争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全体人民形成共识,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担当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们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当前我们处于历史阶段转型期,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充分准备,同时,作为时代新人还应当维护国家和平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应当有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爱国主义教育下,应当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力,坚定理想信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胡锦涛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历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撑,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強学生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促使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现状

伴随着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呈现多样性。在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主流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是在爱国主义某些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应当认真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根源。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整体特征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通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已经呈现出积极变化。第一,爱国认知方面显著提升。一场疫情的突袭,打破了所有的计划与安排,大年初五开始,在湖州市长兴县由54名团员、团干部、返乡大学生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迫于口罩的急缺,主动加入到口罩的生产中,面对每天完成50万只口罩生产的目标,青年突击队采取“三班倒”的形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紧急的任务,彰显出了青年突击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爱国情感方面显著提升。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传播,中国党政职能部门或者中国党政的下属部门在自己行政职责范围内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抖音宣传政务信息,激发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关注。比如,共青团中央在2018年发布一条展现我国军事力量的视频,配上年轻人喜欢的《生来倔强》,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年轻人,增强了青年一代为国骄傲的情感。第三,爱国视野不断扩展。过去我们认为爱国主义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将爱国的视野局限在国内,然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我们放眼国际,致力于为世界人民服务,因此我们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因此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伴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中的巨大转变,大学生应当在坚持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提升自我的发展,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四,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凝聚力能够激发全国人民的团结意识,有益于推动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来袭,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们主动请缨,奋战于抗战一线,尤其是出现在大众眼前的“90后”。比如96年出生的贾娜,刚刚脱离学校,去年入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她,在疫区一刻不停的为患者打针,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工作十分忙碌,她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行动,停留在她身上的不辞疲劳、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让我们备受感动,充分的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五,理性实践能力得到增强。与过去爱国主义相比发生最大的变化在于大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言语上,更是付诸于实践中。在法律的规范下和道德的约束下,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他们懂得如何去把握尺度,实行一种正确的爱国方式。比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志愿者活动,在疫情面前,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慌张与焦虑,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冷静沉着是在这场疫情中的普遍表现,每个人都在认真履行疫情防控的责任,这是一种理性的体现。在爱国主义实践中,大学生学会了把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融入进去,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所带的结果,以及是否有利于自身和国家的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存在的问题

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出现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伴随全球化进展的深入推进,加快了中西方交流,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鲜事物,部分大学生采取拒绝的态度,拒绝接受来自西方的一切。简言之,大学生认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对外来文化进行抵制。第二,大学生自身对国事、党史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较低,否定爱国主义历史性,弘扬爱国主义时表现出历史与现实相冲突。第三,网络作为大学生的娱乐聚集地,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过于复杂性、网络中信息的不真实性,网络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大学生产生一些非理性爱国言论。

大学生爱国主义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理解狭隘化。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这样的爱国认知,认为爱国就只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于他国的民族文化拒绝接受也拒绝学习,甚至有的大学生对英语必修课也采取糊弄的态度,这样的行为完全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国家的进步。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大学生,“只有正视自我的不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才能使青年始终保持清醒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复杂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4]爱国不仅需要情感的支撑更需要责任的担当。第二,部分大学生针对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一致的观点存在误解。针对“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事实,部分大学生用抽象“国家”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瓦解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致性。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应当明确爱国主义的“国”是具体的,应当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进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事实基础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三者之间任何一个因素,都会造成爱国主义结构失衡教育,这样的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违背了爱国主义的初衷。第三,部分大学生仍存在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大学生非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中,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时效快且方便,聚集了大学生的许多关注,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绪。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过快,短时间内信息的聚集,不负责任的网评都容易将网络舆论推向极端化,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而言,容易被误导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微博作为大学生最喜欢的社交软件之一,也是青年一代获取新闻资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微博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非理性言论,比如中菲的南海事件,大学以过激的言语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这种不理性的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非理性的爱国言论与真正的爱国主义相冲突,应当进一步加强在网络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出现偏差,说明我们在教育上仍有不足,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完善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认真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出现偏差的原因,结合现实状况,有针对性的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方针、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教育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一)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社会,不同信息掺杂在一起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途径传播,信息的多样性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思想文化单一、封闭的局面,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多样化带来的多重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让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和价值取向方面产生变动。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开创性地将其与中国實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并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中国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该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题,因此党中央提出了新时代应当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深刻领悟其内在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通过与重大事件、时政热点的结合,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下中国对内实现中国梦,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学生应当在理论的指导下,增强大局意识、提升政治认同感、强化责任担当,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中国梦、为国奉献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实践活动中大力推进。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方面、情感方面、实践方面的认同,真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倡导大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包括了反映国家制度本质的价值取向,也包括了调节社会和规范公民个人生活的价值取向”[5]。

从国家层面来讲,经济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国富民强、物质基础雄厚。在政治方面,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以人为本。精神文明总是伴随着物质文明,两者相互作用,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加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明国家,然而不论是物质基础雄厚还是政治文明的先进,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民中,为了更好更稳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或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大学生理应从国家层面首先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

从社会层面来讲,“自由”即摆脱过去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平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公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主要强调分配公平、制度公平、法律公平;“法治”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对负面思潮的不断涌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应当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自觉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讲,“爱国”不再是一般道德规范的爱祖国和爱人民,是上升到“主义”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爱国主义就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大学生为此要转化旧的爱国观念,同时爱国不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敬业是对本职工作的专注与热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诚实、友善,是进行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坚持诚实友善的态度,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够团结人民,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公民层面都是历代人民追求的目标,增强凝聚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器,作为公民的一分子,应当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衡量自己,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提升实现中国梦的能力。

(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决反对国家民族虚无主义。加深党史学习,深刻明白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明白其中的不易与艰辛,积极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加强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刻理解与认同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价值理想与纯洁的革命品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理解。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回顾历史,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了解,尤其是加强大学生对历代以来的仁人志士的研究,通过学习提升大学生家国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积极汲取古人营养与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立足当下,大学生应当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发挥出强大的人文精神力量,还有助于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崇高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形成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崇德向善等道德品质,从而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同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转变创新性的发展。

加强中国梦的教育。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一代接一代的中华儿女不辞辛苦、奋斗拼搏,之所以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新时代正处于改革转型期,通过开展中国梦教育,让大学生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增强大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积极发挥参与者的作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中国梦实现与个人发展的平衡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创新校园活动。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高校应当加强教育模式的趣味性、真实性。针对于此,高校应当大力创新社会实践类活动。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比如讲座、报告会,组织旅游、社区服务、支教、定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等活动。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有意与学科重大问题相结合,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解决难题。其次,增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挖掘高校周边潜在的文化资源并主动联系,通过与学校、各学院合作的方式建立教育基地,加强一体化、系统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理论,课下进行实践,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真实感提升起来。

发挥网络优势。互联网的共享性、丰富性等特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中有利于及时地进行信息传递和及时地关注大学生的言论风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热门话题,抓住国内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事件,进行求真求实地宣传,并进行跟踪报道,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推动等方式发布具有客观性、权威性的信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网上讨论,分析言论风向,让网络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基于对自身发展状况的了解,自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自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传统的学校教育,缺乏主体能动性,更多的是一种强灌输入型,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必要之举。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统一,要意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并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互联网发达的情况下,为自我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便利,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设定目标、制订计划,以及成果分析等,在这一过程充分地发挥实践的作用,使自我教育在与实践结合下更好地进行。

(五)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

毛泽东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由其所在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决定”[7]。经济全球化大潮不断向前,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不断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除了针对问题制定措施以外,环境建设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所以构建一个理性、安全的环境十分重要。首先,积极发挥政府综合治理能力。运用行政手段消灭一切不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除政府起带头作用外,媒体大众要切实抓好手中的风向标,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实报道,不凭空猜测不制造社会恐慌,恪守社会责任。其次,发挥学校的主体教育作用。除了课堂教授以外,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会产生无形的影响,例如一个雕塑会让学生处于爱国主义氛围之中。创新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通过重大节日等舉办有特色的活动,既丰富校园生活又增强爱国情感。再次,发挥家庭的潜在影响作用。家庭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承的基地,每个人最初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都是来源于家庭,尽管处于新时代下,各种高科技包围在我们身边,良好的家庭氛围仍旧是有力的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最后,增强网络监管能力。高校应当提高网络的监管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错误思想要进行及时扼杀,减少负面信息的侵袭,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应当进一步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理应积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大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下,成为一名合格的圆梦人。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

[3]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01.

[4]  郑士鹏,单宁珍.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6):3.

[5]  刘曙光.新时代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鼎立之作——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逻辑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77.

[6]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11.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