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文化馆(站)的发展对策思考

邬丹

摘要:本文以遂宁市文化馆(站)运行情况为例,总结分析了基层文化馆(站)运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基层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245-02

一、前言

遂宁市位丁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是成渝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遂宁己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市、区(县)文化馆条件在近些年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各级文化馆(站)实现了无阵地到有阵地,小阵地到大阵地的转变。农村普遍实现了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书读报等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基本做到了月月有展演,周周有培训,天天有活动,较好地丰富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但要适应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在服务理念、服务水平和效益发挥方面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基层文化馆(站)运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基层文化没有形成合力

一是当前基层文化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就县(区)、乡镇层面米看,对群众文化工作重视不够,认为这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致使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群众文化活动单一,群众参与度低。

二是同一层级的不同管理部门各搞一套,白成一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数字化建设为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远程教育网、党员教育网等就因隶属不同管理部门而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是基层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缺乏应有的认知,故而在思维和行动中,基层文化工作就“靠后站”,甚至还存在将文化设施与划拨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

二是基层党政绩效考核体系中文化没有占据应有的份量。市对县、县对乡党政年度目标考核中,文化考核的指标不够硬,分值明显偏低,指标体系不尽科学合理。

三是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满足的维权意识不足。基层群众无机会参与对政府文化需要满意度的考核测评体系中,无法形成使基层党政不得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倒逼机制。

(二)基层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方式方法传统老套

基层文化馆(站)在公众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况愈下,传统职能明显削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时代感,思想观念严重滞后。如乡镇综合文化站相对封闭,没有真切感受群众文化需求的巨大变化,满足丁传统阵地、传统内容与传统方式的供给,实际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以致门庭冷落;部分基层文化馆(站)也按照要求配备了电脑等现代服务设施设备,但受白身观念、能力等诸多制约,利用率不高,导致设备闲置,资源严重浪费。

二是工作不够主动,工作方法陈旧老套。基层文化馆(站)习惯丁计划模式下的等上面下任务的工作方式,工作不主动,闭门办馆,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服务内容单一,不能吸引青年群体的参与。大部分基层文化馆(站)存在着服务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覆盖面狭小,特别是缺乏青年人群体的服务内容,办成了老年馆、儿童馆,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原因为:一是对新时代背景下群众的新需求及本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坐等靠”上级部门安排工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二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平衡,部分基层文化馆(站)基础设施陈旧、经费困难难以更新设备,跟不上时代发展;

三是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依然存在脱节现象。

(三)专业队伍建设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文化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是基层专干不专职的现象十分普遍。文化专干大部分都身兼数职,如承担了乡镇党政办、林业、计生等多项工作,过多兼职使文化专干无心业务,甚至连开门的时间都没有,致使日常文化活动处丁半瘫痪状态,基层馆(站)变成了空架子。

二是基层专职不专业的现象较为突出。由丁社会发展阶段影响,造成基层文化馆(站)队伍来源复杂化,全市有近半人员是从机构改革中林业、计生等其他行业转岗,他们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基层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文化馆(站)工作范围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文化馆(站)八大艺术门类要求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型人才急需引进,才能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开展。

(四)资金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使用严重不足。

一是大部分基层文化馆(站)无独立财政专户。遂宁全市5个区县,仅蓬溪、射洪文化馆有独立财政账户;仝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基本无独立财政账户,经费都掌握在区县一级文旅局,一般采取有活动先打报告再拨钱,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再实报实销的方式,在没有自己独立的财权、人权情况下,大大增加开展活动的难度。

二是基层文化馆(站)配套资金未完全落实。基层文化馆(站)主要依靠中省市拨款运转,各区县财政无力配套,一个村依靠中、省、市不到万元的经费,就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公益电影放映、共享工程、农家书屋4项活动的开展,资金紧缺造成基层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

三是配套设施使用率低,形成资源闲置浪费。作为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几乎都由村干部兼任,其开放时间全凭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而定,无运行经费和制度保障,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大多成了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三、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找准自身的定位

相较丁国家级艺术院团、省级文化馆的高端、专业定位,基层文化馆(站)特别是区县级的文化馆更应该结合实际,贴近基层,找准自身的定位。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均等性、共享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化馆(站)不但要为公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注意服务方式的开放性、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服务内容的同质性等。而作为基层文化馆(站),又决定了服务方式重点在于接地气、服务对象重点在丁面向普通民众、服务内容重点在丁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的重点在丁取得实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并随财政总支出实现同比增长,确保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文化活动经费落实到位,为基层文化馆(站)正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通过城乡共建、村企共建等方式,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基层文化馆(站)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基层文化馆(站)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好阵地和硬件设施设备的同时,更要管好用好配套设备,其设施、设备要坚持公益性质,不得挤占挪用,变相改变其用途。

三是提高财政项目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益。学习借鉴基层文化馆(站)先进经验和做法,制订基层文化馆(站)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提高运用效率,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灵活选人用人。基层文化馆(站)除了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法,将政治思想过硬、具备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文化专干队中,还可以因地制宜,打破传统用人方式,突破学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灵活选用乡村文化能人加入基层群众文化队伍。

二是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各级文旅部门要常态化开展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现代化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长期开展业务学习、辅导、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基层群众文化专干的整体业务水平。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从当地实际出发,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能职责;推行一馆(站)一策,制定基层文化馆(站)规章制度,规范文化站管理和业务活动。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基层文化馆(站)从业人员干事创业激情,特别是在职称评审评价标准中,给予基层文化工作者更多政策倾斜,解决从业人员因职称低导致工资待遇低的问题,保证队伍人心稳定,也为基层文化馆(站)留住人才和培养更多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优秀群众文化人才。

(四)创新文化载体,拓展服务功能

一是利用好现有基层群众文化阵地,整合资源,寓教丁乐,把宣传教育与文艺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相结合,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基层群众爱参与、乐享受的项目,真正实现基层文化馆(站)以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职能职责。

二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重点乡镇、特色乡镇的文化辐射作用,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突出特点,扶持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和民間艺术家,激发基层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当地群众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作者,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三是拓展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等功能,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服务方式己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传播面临着将传统艺术融人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挑战,基层文化馆(站)应该将文化配送方式变为菜单式按需配送,由群众按需求白行选择演出、培训、讲座等配送形式,预订活动场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惠民“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