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教学在教师礼仪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

梁倩 席晓明

摘要:教师礼仪是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传统教师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学习过多过难,检测学习效果操作难,学生长期坚持学礼仪难等问题。我们团队通过师生的配合,创新出一系列“场景化”教学方式,针对以上难点进行7有效解决,提升了教学效果,连续三年评教成绩优秀,受到了师范生的欢迎。

关键词:“场景化”;教师礼仪;师范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196-02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礼仪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同其他职业相比,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与未成年人接触更为频繁,良好规范的职业礼仪既是与工作对象沟通的必要条件,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阵地,发现并解决教师职前存在的礼仪问题,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师职业礼仪训练,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传统教师礼仪课程的“三难”现状

为开展好教师礼仪的教与学,掌握传统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通过随机抽取合肥师范学院大二和大三共200名师范专业学生作为对象,其中大二和大三学生各100名,男生31名,女生169名,针对教师礼仪学习认知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教师礼仪课程的“三难”。

(一)学术理论理解难

所使用的多个版本教材中均大量出现礼仪术语、不同礼仪的出现历史、存在原因、使用场景以及注意事项等。解释说明时大量篇幅使用文字,缺乏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内容作为辅助支撑。即使少量教材配备有视频光盘,也未脱离专家访谈、讲师讲座等第三者视角描述的形式,不过是从文字表述转换为有声语言叙述。而教师礼仪应该包含大量言语、动作、神态、表情的实际操作要领,难以通过文字进行清晰表述。这一现象使传统的教师礼仪课程脱离技术性,成为一门与其他理论课程区别不大,偏向于学术性的课程。在问卷调查中,有73.5%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深奥”,需要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形下大量记忆背诵,增加了课程学习的主观难度感受。

(二)檢测方式操作难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有科学有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检测方式来检验,既能为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性提供参考,也能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优劣提供及时反馈。传统礼仪课程中的学术理论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去应用操作。由于礼仪动作、语气、表情等活动是否得体,多数情况下要由接触对象进行主观评价,既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又不可能随时有专业教师督促和指导,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同学之间都难以开展学习成果的有效性检测,无法正确使用好教师礼仪。多数情况下只能被迫采取纸质考试卷的方式给出课程成绩,未必真正能检验真实学习效果。在问卷调查中,有84%的学生指出“不知道怎么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难以开展科学有效的检测活动,是教师提升礼仪课程学习效果的一大障碍。

(三)长期训练坚持难

相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的传统公共必修课程,以及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而言,教师礼仪课程通常处于“边缘化”地位。学时安排与前两者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多数只开展一个学期,基本不会超过16学时。在课程规定学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来自教师和课程考核的压力,调查中发现98.5%的学生反映“自己能认真对待学习”。在完成学习和考试合格之后,由于既缺乏考核压力,又迫于其他课程的繁重学习任务影响,同时生活中并非真实教师身份的客观情况,也造成缺少教师礼仪实际应用的场景,学生不愿意长期坚持礼仪训练,会逐渐淡忘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问卷调查中有83.5%的学生在反映学习完教师礼仪课程后的作用时,选择了“没地方用,都还给老师了”。

三、教师礼仪课程的“场景化”改革

“场景”一词本应用于描述戏剧演出,电影电视拍摄时人为构建的虚拟场面,具有将剧本的文字呈现为形象化画面的能力。我们借鉴这一概念,将其应用到教师礼仪课程改革中去,使学习更加形象化、应用化,增强体验感、参与感,用以解决传统课堂的上述难点。

(一)理论内容的“场景化”改革

当前礼仪教材内容的主流编排方式多是按照动作来划分,例如“握手的礼仪”“穿衣的礼仪”“化妆的礼仪”等,学生只能根据文字描述,推断各种礼仪的动作形象,机械地去理解记忆不同的动作,无法在眼前构建形成形象化的场景,动作要领学习枯燥且易忘。科学研究表明:在某一场景下发生过的动作、语言等细节,当事人会因时间推移而出现记忆不准确的情形;但在该场景再现的情况下,当事人能够更加准确地回忆或重复之前所做过的动作或说过的话语。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师生团队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通过对各种教师礼仪的综合性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礼仪各项内容使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一场景下多种动作连续使用,不同场景下动作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总体上可以分为“校园内礼仪”“课堂上礼仪”“社会交往礼仪”三种场景。在教学中将不同动作表情的礼仪内容,全部有针对性地融入以上三个场景中,进行形象化操作和学习。真正把抽象思维的学习,变成了形象直观的学习。教师的讲解更加有趣味,学生的理解也更加容易。加之平时也总会遇到在校园内,课堂上,社会上与人接触的情况,“场景化”的内容学习既解决了礼仪学习的理论枯燥性问题,又解决了长期坚持难的问题。在学生进入职场后,真正场景的再现,有利于学生快速回忆和应用教师礼仪。

(二)考核方式的“场景化”改革

考试历来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在当今的大学里很大程度上也充当了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把礼仪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好,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点和主要抓手。我们师生团队采取了大胆的改革,下决心全面取消了传统的使用纸质试卷的考试方式,彻底告别了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理论知识应对考试的枯燥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场景化的考试,把需要考核的内容放进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教师通过录像观察的方式进行打分考核,占据较大的分数比例。同时,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竞争性学习,小组之间互相评判监督,观察同伴和对手的言行举止,也给与一定比例的礼仪考核分数。这种场景化的考核方式,让现实的操作替代了纸质的试卷,真实地再现了教师礼仪应当存在的现实环境,提升了考核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更加真实有效地检测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礼仪课程介有学无术”,把技术操作放到了最高考核地位,同时也提醒了学生在同伴和竞争对手长效监督下,必须长期坚持礼仪的学习和实践。

(三)以赛促练的“场景化”改革

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学生如果在校期间能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对其本人的评奖评优、升学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各类学科竞赛的举办历来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我们教学团队对标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对教学仪表仪态的要求,把参加竞赛并获奖作为目标,把礼仪教学进行竞赛‘场景化”练习。同时,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现场教学能力的测试已经成为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必经之路。学习研究教师资格证面试对教学仪表仪态的要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督促学生练习。不断参加比赛,取得更好成绩,不断演练模拟面试并最终考取教师资格证,让场景化的礼仪学习不再是繁重的负担,演变成锻炼的手段,已经成為学生认真学习并长期坚持教师礼仪的内在驱动力。

四、结语

教师在我们国家,一直被称作“灵魂的工程师”,是全天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礼仪作为职业礼仪的一种,既是在职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在读师范生职前锻炼和学习的必要内容。作为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技能,必须跳出纯理论学习的漩涡,开发出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教师礼仪教学效果,服务师范生成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口语与礼仪训练营,项目编号:S201814098061,。

参考文献:

[1]常洪伟,郑兴华,王笑涵.基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以赛代考”活动研究[J].职业,2020(4).

[2]万爱莲.师范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王晨,刘婷.师范生教师职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和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4).

[4]王丹丹,曹文君.基于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评价[J].大学教育,2020(5).

[5]邢小丽.师范生教师礼仪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2013(21).

[6]赵莉.谈社交礼仪课程教师的礼仪素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

[7]张家波,李斌辉.“90后”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