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式艺术教育

张沛钧

摘要:艺术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要真正的让人文主义精神贯穿于艺术教育,就需要对艺术教育方式进行改革。笔者在研读《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的基础上,就生态式艺术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个人素养;生态式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222-01

一、前言

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个感性的过程,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我们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使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技能技法之前,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与修养,找到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将自我风格表现到位,让人文精神贯穿到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对个人素养培养的启发

未来社会更需要哪种人才?应该是具有丰富情感与创造力的人,这种人不仅要实用,还要有设计感,不仅要讲论据,还要有故事力,不仅要专业,还要有交响力,不仅要有逻辑力,还要有共情力,不仅要严肃,还要有娛乐感,不仅要追求财富,还要追求意义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社会精英。我们这个时代不乏有丰富知识的人存在,但是却很缺乏有艺术素养的人,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大谈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却忘记了对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事实上,如果社会上缺少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人,就会失去精神上了蓬勃与朝气,必然走向死板与停滞,个人发展可持续的标志就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的心态,而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健康的艺术教育正是培养这种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传统艺术教育对比中的启发

根据自己梳理的多元文化下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我了解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逐渐得到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1994年,《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教育标准》出台,这一标准规定了每一个美国年轻人最起码掌握的艺术知识和创造能力。它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果缺少基本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教育,就不算是受到完备的教育,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得真正有修养的人。更重要的是,《标准》还确定今后的艺术教育绝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应该包括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世界艺术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有意让传统的艺术教育向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方向发展了。①

在笔者看来,生态式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②

四、生态式艺术教育下师生关系的思考

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的教育,其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正像滕先生在书中谈到,在对话教育中,对话的双方没有权威专家,没有学问高低,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但要达到这种境界,现实中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毕竟我们还处在受传统思想包裹的躯体里面,要解开这层裹衣,真正理解角色转换的意义,思想才能放开,行动上也才能做到。其次,腾先生还强调生态式教育中的对话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简单的讨论,讨论是针对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而这里的对话是在交流与教育过程中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是学习者和探讨者,这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懂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通过对话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每个人都能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③

五、结语

在现代艺术课程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态式艺术教育,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贯穿,使艺术课程教育更加灵活自由,尊重学生的天性与自由,引导他们去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观察生活、描绘生活,对其本身的艺术天分加以挖掘和引导,使其学会思考、学会融合、学会创新、学会不断学习,这作为培养其艺术感与审美素养的一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05):35-36.

②付喜萍.谈人文精神在艺术课程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4(02):108-110.

③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