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张宝强 赵洁 王涵

摘 要:大学创业科技园建设是加快形成国家大学创新产业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大学院校加强产学研密切联系的战略渠道、高校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全力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有助于高校对创新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承接高校技术创新的成果转移,形成融合大学城与科技园技术中心转移、企业创新孵化、人才培养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通过研究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技术融合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的产业融合机制、区域高新区的园区融合机制。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2-0044-03

一、研究目的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指根据大学院校在属性上种类的不同,立足于高校所属地区的地方特色,在等级划分上按照市级、省级、国家级梯度逐级上升,将高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科技园的运营计划与所在地方政府的前景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独具特色的发展预期和特殊需要,根据大学科技园具有的优势,将大学院校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有效集聚,使高校技术创新的带动效果全面表现,承接高校技术创新的成果和转移,形成了适合大学科技园高校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创新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多位一体机制,同时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特色发展需求、产业升级和转型、优势人才培育等融合为主要导向的区域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两者的深度互动和融合,推动区域企业创新技术资源的集聚,完善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和促进高校企业科技园建设成为區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助力器。

企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资金、技术以及各渠道智力资源的支持和参与,而我国高校可以作为一个技术输出平台,持续不断地输出技术资源。如果可以将两者结合,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来进行沟通与协作,这将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科技成果转化。但是,我国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一体的中介市场,这就需要把西部大学企业科技园这个平台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竭尽全力地充分集束西部来自于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种技术方面的高新技术资源,将西部地区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尖端科技型微型企业进行升级,进而逐步发展为中型企业,通过指引改造中型企业,帮助其快速地成长,最终升级为科技型的巨头企业,从而在创新能力上促进和驱动西部区域的实体经济的一个整体提升。在综合现在已初具规模的国内外企业和园区的技术创新、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在整体上,本文对大学科技园所要发展的必经阶段及要满足其运行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西部大学科技园与西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整体融合模式,探索了大学科技园与不同产业区域载体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园区集聚产业融合的机制以及科技园集聚产业融合孵化支撑、互动融合推动、链接融合拉动的多元产业互动平衡融合机制,从而丰富与完善了西部区域可持续创新的体系,为实施大学企业与科技园的区域可持续融合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发展理论依据、方法、思路和有效的对策研究建议[1]。

二、研究意义

1.大学科技园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学科技园强调自主创新,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带动经济发展,加强创新的原始性、集成性。同时,加大与高校的合作与紧密联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努力创造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提高自主品牌的数量,使大学科技园在创新研究开发、成型技术转化和尖端新科技领域发展中的催化和促进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紧密相连,在其中持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其次,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问题和显著的地区特色问题,创造高校和所在地方政府双向交流与多面合作的产业化渠道,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

2.大学科技园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地,凭借着这方面的优势,展现出自主创新、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以及产业升级四种能力,与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一一对应。我国对于在全国各地的重点高等院校与科技园区的建设成果的成绩评价是进一步实施中央和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尖端科技的进步和高科技技术转化的促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加强中央和国家重点大学院校和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升中央和国家大学院校和科技园的综合发展竞争力和水平,科技部、教育部在2018年初全面组织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大学科技园的核心有两个,分别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学科技园区通过积极整合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孵化科技金融产业资源,把科技成果与产业技术资本、风险资本进行有效对接,通过“孵化融资”的产业发展模式,帮助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获得了政府项目和风险资金,建设了多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一大批专业高新技术孵化器,形成了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具有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高新产业技术人才集群。

三、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位于郑州市河南国家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科技园是由国务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批准创建,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大学科技园。园区采取“多校一园、共同发展”的建园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创新、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优势和依托郑州经济技术高新区的政策环境、服务、资金等的优势,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学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的平台,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培育基地、技术创新型创业基地和人才的集束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辐射培育基地、高校技术创业人才培育基地。

1.大学科技园建设底子薄弱,规模较小。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往往都是根据周围高等院校,在省部指导下集群发展而来,省份教育资源分布也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大省,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却不高,迄今为止,只有郑州大学1所“211”本科院校,高水平大学科技园的数量少也是目前导致河南省高校高水平科技园区建设发展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发达省份和城市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雄厚的硬实力,与他们比较,河南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底子薄弱,规模相对较小。例如,2001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目前为止已经成功通过了十批次,共涉及到了25个经济发达地区,其中14个省市政府所拥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超河南省。而河南省作为重要的人口密集地,大学生数量一直排在国内前列,教育资源匮乏,目前河南省只有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数量和规模上讲,河南省的大学科技园现阶段在全国处于低等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

2.大学科技园区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的大学科技园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体系和园区建设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但是,河南省大学信息化科技园区建设还存在着其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孵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建设与孵化企业、投资商、高校科研平台的沟通机制中,其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怎样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合作产业链也是大学科技园需要思考的问题[2]。

3.大学科技园无突出特色,辐射能力弱。国家大学科技园都是以大学为基础建设,主要是以与其合作的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孵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孵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建设与孵化企业、投资商、高校科研平台的沟通机制中,其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从河南省大学整体发展来看,目前拥有科技园的河南省高校,在优势学科建设当中,存在研究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项目落地相关不明显等问题,这样就导致创新科研成果较少,可供转化的成果更少,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分析

1.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融合合作机制。大学科技园通过对创新资源和企业创新主体进行有效集成,能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的作用。而我国高校能很好地作為一个技术输出,通过高校实验室、科研所、学生自主研发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资源。但是,高校企业应尽快提高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意识和能力。高校企业的发展要完全依靠政府、大学院校、资金设备、好的技术等,还需要各方面公共资源的支撑和参与,如果高校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与专业的技术中介机构平台来进行沟通、协作,搭起一座有效的桥梁。这将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如何顺利实现转移转化,是当今社会尤为关注的问题。具体的技术选择受制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预期,也取决于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对技术价值标准的认定以及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环境[3]。

2.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产业融合机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桥梁,其协调发展尤为重要,而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接受方的高校和合作企业,应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将科技园孵化出来的项目由对信息基础技术的应用逐步向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的竞争力转变,让其创新、成本、市场和竞争力与信息基础技术、信息产业、生产性和服务业融为一体[4]。对于园内入驻企业的咨询,大学科技园应该提供专业信息化服务,使其能够摆脱空间发展桎梏,提高入驻企业对外的竞争软实力。而大学企业与科技园之间的竞争优势和效率差距除了主要体现在科技园可供企业孵化的面积、资金和研究生毕业的企业数量外,信息技术资源的可获取性及时效性更是已成为决定国家大学和科技园企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决定性要素[5]。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专业知识、人才密集和科学技术创新环境的优势,结合国家和社会的科学技术资金、管理与技术市场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建设的基地、创新创业技术性人才的聚集和研究生培养的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示范的基地,带动了区域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已进一步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化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园内入驻的企业应充分地结合高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学科、发挥高校在信息技术行业的核心技术领先和竞争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使科技园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努力地缩小科技园企业与高校在行业核心技术结构和效率方面的根本性差距[6]。大学科技园对区域融合的服务方式体现在全流程服务,以及产业园建设上。大学科技园的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工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政府凭借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优势,通过科技园实现国家和区域工业经济运行结构效率的外向内生型产业转换,缩小区域工业运行结构与效率之间的差距,推动区域整体工业经济运行结构的转型。

3.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域的园区融合机制。地方政府作为沟通桥梁,连接大学院校和中小型企业,三方面相互交汇,实现科技园与高新区域工业的融合。同时,不同技术类别的产业主题在区域工业融合的机制中也从事着不同的主题和角色,进而产生各异的服务功效。高等院校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供给来源,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究、传递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我国高校能很好地作为一个技术输出,通过高校实验室、科研所、学生自主研发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资源。但是,高校企业现在缺乏的其实就是科学成果有效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企业的发展要充分依靠政府、大学院校、资金设备、好的技术等,还需要各方面公共资源的支撑和参与,如果高校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一些专业的人士或者中介机构对这三者来进行沟通、协作,搭起一座有效的桥梁.那么大学不仅可以产生和创造新科学思想、新的知识、新信息技术等,甚至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及科学成果有效转化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和促进高校知识、信息、技术等多种资源的有效扩散或实现市场经济价值的有效实现。

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当中,企业和大学定位有所不同,政府并不参与大学科技园创新事业管理。但是,政府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及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中有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需要政府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能够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投资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环境,二是要能够制定好与园区相关的政策性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个结点、各个关键环节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一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并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营造开放创新的氛围,使工业园区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信息扩散更加准确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韩春民.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王亚玲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学科建设互动关系解析——基于斯坦福大学建设科技园的经验[J].黑龙江高教研,2012,(3):41.

[3]  余闯.双创推动大学科技园迭代升级[N].中国教育报,2019-06-14.

[4]  高旻昱,曾刚.大学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9,(Z1):119-121.

[5]  安益强,滕大才,张颖.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29-232.

[6]  李青,杨昌鑫,吴珺婷.大学科技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瓶颈问题及解决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