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言语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林光辉

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各具特色的鲜活内容与多样的言语形式,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范本。因此,教师要巧妙借助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寻找言语实践的生发点,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不断提高阅读素养和表达能力,真正使语文课堂达到“言意兼得”的理想境界。

一、积累运用词汇,历练表达

吴忠豪教授指出,提高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关键要素是语言积累的数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高低取决于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因此,语言的学习重在理解、积累与运用,也就是说,感性地积累语言文字比理性地认识语言文字更为重要。

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故事内容比较浅显,语言简单明了,插图生动有趣。笔者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首先出示了一组文本中的词语——扎风筝、折纸船、松鼠、屋顶、幸福、难过、取下、抓住、但是、愿意、和好、高兴,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形式来掌握。接着出示语境填空题:“小熊住在?摇?摇 ?摇?摇,松鼠住在?摇 ?摇?摇?摇,他们俩通过?摇?摇?摇 ?摇和?摇?摇 ?摇?摇成为了好朋友。可是,他们俩因为?摇 ?摇?摇?摇吵了一架。后来,他们俩又通过?摇?摇 ?摇?摇和?摇 ?摇?摇?摇成为了好朋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语境,依托文本,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地填上相应的词语,从而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最后笔者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选择合适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尝试还原课文语言。这样,学生在反复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课文情感、构建了内在言语。

二、寻找特殊句式,模仿表达

吴忠豪教授还指出,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将课文中典型的句式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利用课文中比较特殊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有许多有特色的语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语句,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时,有的学生从“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中体会到黄黄的银杏叶不仅很美,还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人觉得特别凉爽。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再读句子,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写银杏叶的。学生读后发现,原来作者是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银杏叶的美,特别是“扇哪扇哪”这个词语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式:“它把?摇?摇 ?摇?摇(颜色)给了?摇?摇?摇 ?摇(谁),?摇?摇 ?摇?摇(怎么样)。”模仿文本内容写一句话。交流时,有的学生这样写:“它把白色给了菊花,白白的花朵像姑娘的裙摆,摇啊摇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有的学生这样写:“它把橙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红彤彤的大眼睛,眨啊眨啊,眨走了夏天的炎热。”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它把黄色给了桂花,黄黄的花朵像少女的头巾,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的语言实践,虽然是以模仿为主,但学生能尝试自主构建语言去描绘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有话可说。可以说,通过句型模仿训练,学生不仅积累了课文中独特的表达句式,也掌握了言语表达的秘密,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感受力。

三、捕捉文本空白,想象表达

想象和幻想是思维的翅膀,它能引发学生乐于表达语言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本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补白,丰富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

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有许多空白点,如:没有火时,人间是一种怎样的悲惨情景;火神是怎样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的;大力神是怎样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大力神解救普罗米修斯后会有什么后果;等等。因此,笔者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类有了火之后的相关语句。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能从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幸福,如吃上熟食、远离寒冷、赶走野兽……学生交流后,笔者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相关的语句,学生对人类有了火之后的理解自然就更加深刻了。学生读完后,笔者把话锋一转:“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让人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人类没有火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悲惨生活?”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紧扣文本内容进行言语实践。有的说:“没有火,夜幕降临时,人类只能待在山洞里,躲避野兽的侵袭。”有的说:“没有火,人类只能吃生的东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有的说:“没有火,冬天来临时,人类只能蜷缩在一起,相互取暖……”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加深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还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言语训练得以内化。

四、习得文本技法,迁移表达

统编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本中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都值得借鉴。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特点,采用转变角色、变换体裁等方式对教材进行改写,让学生在迁移表达中形成言语技巧,内化语文能力。

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作者在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时有好几处用到省略号,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非常逼真地描写了出来,也充分表现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接着让学生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过交流,一个心地善良的穷人形象马上浮出水面。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很快,学生就发现,作者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笔者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拓展迁移:当你们独处黑暗或做错了事或参加比赛前,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这样写:“有一次,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突然停电了,到处黑乎乎的,墙上的时钟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我害怕极了:会不会有坏人出现……有没有传说中的鬼……”可见,对于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接着引导他们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然后再进行仿写迁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习得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言语实践,在教材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寻求一片“共振区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表达,并适时进行语言实践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