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肺”复苏记

许幼飞 董大法

初夏,重庆北碚缙云山。

盘山公路蜿蜒于高大的乔木和翠竹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错落洒下。一阵微风拂过,带着山间欢悦的鸟鸣和远处杳杳的钟声,拨动众人的心弦。

“缙云山是罕见的‘三区叠加之地。”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介绍,2001年,缙云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内部分区域还是闻名遐迩的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风景名胜区,山下则是繁华的重庆主城都市区。

“三区叠加”得天独厚,但也带来诸多问题——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的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一些业主违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沉疴顽疾,一场“蝶变”由此拉开序幕。

拆除违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据考证,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的“秋池”指的便是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黛湖。

黛湖三面环山,湖周围青山叠翠,花木繁盛。同时,因为湖里生长着130多种藻类,黛湖又被喻为“藻类基因库”。

然而,即便如此珍贵,黛湖也曾遭到破坏。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等建筑相继环湖而建。

“这些酒店都存在着少批多建、违规扩建等问题。”吕玉春称,“比如,云登酒店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有近6900平方米都是违建。”

不仅如此,酒店还从黛湖取水、向黛湖排污,既影响了水质,还迫使水位下降了50厘米左右。

“那时黛湖被几所酒店包围,人走不近,从远处看,水都是褐色的。”北碚人张清,曾为黛湖心碎。

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在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黛湖附近的酒店迎来了自己的“大结局”——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栋栋房屋被夷为平地。

而黛湖周边的违建拆除工作,只是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整改的缩影。

在沙坪坝区青木关镇,违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九滨马术场在10天内被拆除;在北碚区澄江镇,被违规改变用途的5栋61套减灾安置房,也已被整体拆除。

截至目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建拆除面积已超过8万平方米。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对保护区的生态进行修复,还绿水青山本色。

生态搬迁

“当初生态搬迁试点时,我第一时间就去签订了协议!”

谈起自己一年前的决定,记者眼前这位满脸沟壑的老人突然来了精神,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

老人名叫蓝长生,搬迁前一直居住在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戴家院社的土房子里。

2019年2月,针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和民生的矛盾问题,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先行启动对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原住居民的生态搬迁工作。

缙云村戴家院社是生态搬迁的重点地区之一。

对此,蓝长生很是支持,但有不少原住居民却持反对意见。

“在山上我有农家乐,但搬到山下,我靠什么维持营生?”村民李星华的话很直白,却道出问题所在。

为打消众人的顾虑,重庆市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就业、生活帮助等保障民生举措,让原住居民能够踏踏实实地进行生态搬迁。

搬迁后,李星华在山下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失意,反而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他被任命为缙云村的“护林队长”,带领全村40多名护林员,开展缙云山森林防火工作。

“现在我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李星华笑道。

据悉,截至4月28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共442户、1144人,分别占应搬迁总户数、总人数的98%、98.5%,进一步减轻了缙云山的生态负荷,有效改善了民生。

提档升级

松林疏风,白墙黛瓦。

在北碚区缙云村石华寺组,有一家小有名气的民宿——“清欢渡·邀月”。

老板娘孙德红半倚在座位上,处理着网络订房的事。

“没想到今年5月还是订房的高峰期。”孙德红有些惊讶,“以前只有42%的订房量,今年达到了60%。”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远处苍茫如浪的群山让人着迷。

谁能想到,如今这处处透露着诗情画意的山居民宿,3年前还只是一个简陋的农家乐。

“最開始我和老公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一个人一天100块钱,包吃包住,生意还算火爆。”孙德红称。

然而好景不长,周边村民纷纷效仿,有的农家乐甚至压价接客,降低服务,做坏了这里的口碑。

彼时的孙德红厌倦了这样的不良竞争,恰逢民宿兴起,她和丈夫决定转型。

可眼看新修建的有着4层楼的民宿即将完工,孙德红却接到了整改通知——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和“整体梳理、整体提升”的目标,民宿或农家乐第4层属于超建,要被拆除。

孙德红一度想不通,拒绝拆除。

为此,澄江镇党委书记陈绍墉上门当起了“说客”:“民宿更重要的是做‘精,而不是做‘宽。”

除了对经营场所进行拆违和风貌整治外,北碚区委、区政府还统一对民宿安装了下水管道、排油烟机等设备,并且专门组织经营者到浙江莫干山等地考察取经。硬件软件的同步升级,让缙云山的生态品质与生态价值不断提升。

“事实证明,他们做得对。”孙德红感慨万千。

如今,“清欢渡·邀月”的房间价达到了每天400至1000元一间,去年的营业额更是超过3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以上。

建立机制

5月28日早上8点30分,北碚区缙云村大屋基社迎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缙云村党支部书记陈贞。

这次,陈贞不是作为党支部书记而来,而是作为村级林长来的。

“我负责缙云村大屋基社、黄焰沟社、戴家院社这三个地方,每天都要实地转上一圈,并把具体情况记录下来。”陈贞称。

巡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需要前往易发危险的地方查看,陈贞往往需要花费半天时间,但她却并不觉得辛苦:“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破坏山林资源的行为,巡林是最有效、最贴近实际的办法。”

树更绿、山更青,需要不断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科学有效监管。

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集中整治阶段基本结束后,工作重点转入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阶段。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开展林长制试点方案》,缙云山山脉纳入林长制试点范围,建成了四级林长制工作组织体系和职责体系。

在北碚区,当地还成立了区林长制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林长,定期巡察,实行“一山一长、一长一办”全域管理。

“接下来,我们要加大包括缙云山在内的全区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森林资源监测等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的科学有效监管。”北碚区林长制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称。

如今,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96名林长,真正实现了“山林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