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调研报告

  近年来,河南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到河南工作之后,我到一些地方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调研,深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谋划和推动。
                                                       一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其过程实质上就是结构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化看,表现为农业产值份额不断缩小,来自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增大的趋势;从就业结构看,表现为农业就业份额不断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消费结构看,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非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结果必然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二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上升。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和农民的比重不断减少的过程,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传统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美国农业就业份额1830年为70.8%,1980年降至2%;日本农业就业份额1870年为84.8%,1980年降至10.4%。由此可见,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增长速度超过农业需求能力产生的,又有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所需劳动力有限出现的;既有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形成的,又有由于技术进步、产业更替等原因引起的,等等,归根到底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富余劳动力资源被禁锢在土地上,不允许自由流动,劳动力也不可能实现合理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被逐步取消,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地方或行业流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为寻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一部分有胆有识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依靠他们自己的手艺和聪明才智获得了比他们在家务农相对较高的收益,逐步富裕起来。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以期获得超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报酬,尽快发家致富。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等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制造业、建筑业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呈扩大之势,这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凭借自己的自然优势、技术专长等转移就业创造了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吸纳的劳动力也比较少,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8.6%,远低于50%的世界水平和40%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要使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都达到50%,差距不小,发展潜力也非常大。可以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的客观需要。
  从河南目前情况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2004年底乡村人口6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1.1%,农村劳动力4700万人,据测算,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左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411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62万人、占40%。去年底我省城镇化率为28.9%,考虑到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等情况,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每年需要转移约1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我省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省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河南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抉择,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
                                                       二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河南人均一亩多地,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粮价的余地不大、难度很大,农民仅靠一亩多地很难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现在,河南许多地方的农民都说这样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全家就脱贫”。一个家庭十口人,都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致富非常困难,如果能有四五口人走出去打工,每年往家里寄点钱,他们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据统计,2004年全省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613亿元,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5%;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4344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791元。新县是全省涉外劳务输出先进县,我到那里调研时了解到,该县目前每年境外就业人数已稳定在3000人左右,年创外汇近2000万美元,可使全县人均增收200元。罗山县彭新镇曾店村有2898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800多人,现在拥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农户已有近百户。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一个办法。
  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由于外出务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锻炼培养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分化出了以农民经纪人和商贸经营户为主体、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营销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架起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
  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将扩大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就我国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要求政府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这必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地促进城市发展。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他们逐步摒弃了“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有的通过打工,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了老板、经理,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在上海市环卫局务工的65名固始青年,因成绩突出受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他们所在的团组织被上海市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到新疆从事水电安装的信阳务工人员李发忠,经过十多年的奋斗,现已成为管理1200多人建筑公司的经理,2001年被团中央、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第三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太康县掌握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达3万多人,返乡后自己办厂创业的已有3000多人,间接带动了10万多人就业。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更为深刻。据了解,劳动力转移较多的乡村,青年人的文化卫生意识大有提高;年龄在23~26岁的青年,婚后只生育一胎的已很常见,计划生育工作难度明显减小。可以说,通过外出务工,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了村组干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三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来说,当前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把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二是要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我在信阳了解的情况表明,有组织的输出效果比较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加大境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是要把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成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我省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要注重树立河南农民工的良好形象,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增辉河南;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河南千千万万外出务工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商丘市“见义勇为青年英雄”李学生等,对全省外出务工者产生示范效应,努力为河南增光添彩。
  四是要把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外出务工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再用老思路、用原来管理农村和农民的做法已经不行了,各地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管理办法。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在进京务工经商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使党组织在开发劳务经济,带领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可以借鉴推广。当前,我们还要按照中央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在进城务工经商的广大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他们“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各级党委政府要用关爱亲人的感情来关爱外出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