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幼儿园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总结汇报

呵护幼儿园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总结汇报

宜宾市翠屏区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

——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精品活动

“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活动总结汇报

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王丹

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纲要》说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因此,幼儿园里的孩子身心健康与否至关重要而。让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家长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给幼儿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尤其是家庭离婚率提高、儿童留守现象屡见不鲜,独生子女比率增加,父母祖辈过度娇宠,一味满足,导致的自闭症、多动症、暴力倾向等问题儿童越发增多,他们呈现出独力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碍障等。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我们幼儿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教师们每每都会遇到,因此我们在翠屏区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活动里开展了“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的专题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和孩子童年成长进行专门的研究,希望通过活动实施能引起共鸣,让更多的学校关注孩子内心,关心孩子成长;让更多的老师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儿童心理理论知识和应变处理相关问题,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更多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自从我园于2016年3月开始开展了“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社区活动以来,我们坚持“线上线下同步走”的原则,每天在网上上传资源,撰写文章,分析个案,给老师们和家长们提供一个参考的空间,也给自己创造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也小有成效,积累资源篇,呈现文章篇,发起话题次。老师们和家长们也积极参与,现有成员个,他们主动回复,发表自我看法,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学习,现已有评论次。我们的资源文章也多次被外校,或外区的老师、家长进行转载收藏。在线下,我们每一阶段,每一个月都会开展一次或多次主题活动(包括生活、游戏、集体教学中渗透的各类教育活动、亲子手抄报宣传活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活动、亲子同行旅游活动等,并将其照片呈现在线上),以多种形式去辅助线上活动。

现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成效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发起活动——认真撰写活动计划,安排调整活动时间,落实成员角色。

我们于2月底开始确立活动名称、时间和内容,撰写活动计划,在3月1日发起活动,组建成员,确定成员角色分工,以张金莉、王英姿、唐琼为组长和副组长,以雷江艳为管理者,以王丹老师为主创者和负责人,以全园教师为共同参与者,齐心协力,统筹共建,认真着手开展活动,并以QQ群、微家园等宣传形式发动家长积极响应了解活动,参与活动,群策群力落实活动。

第二阶段: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走

(一)线下活动:

一、理论学习,资料收集。创建人收集心理健康理论专著和资料,供教师们学习参考,为后期活动开展作理论支撑。

1、在这个阶段,我们了解了0-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具体特征表现以及他们的年龄段内心需要。

如3个月孩子的内心需要是——只会哭,需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4个月孩子的内心需要是——想要分离,脐带断开后需要安全感

2岁的孩子内心需要是——挣扎着想要成为独立的个体,会该诉你不要,却又不能完全独立,更需要安全感

4-5岁的孩子的内心需要是——肯定和欣赏,需要更多鼓励带来的自信

6-7岁的孩子的内心需要是——学习的模范,他们需要学习、认知和模范

儿童心理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7岁之前,所以我们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就更加重大,要将活动做实、做细,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2、收集和确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十条目标)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能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3、学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案例撰写方法。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利用园本课程开展主题式教育活动。

——爱心教育。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

众所周知,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因此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利用园本课程《超级妈妈》《亲密家人大集合》《我要感谢你》《毕业歌》等开展爱的教育;利用大班毕业季开展手工和社会活动《送礼物》在毕业典礼跳舞蹈《感恩的心》等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懂得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学会感恩和祝福。还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完成“亲子携手,同行旅游”活动,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体验孩子、父母、家人同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交往教育。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通过《有礼貌的好宝宝》《对不起真神奇》《好朋友大考验》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通过《大家来抱抱》《大手牵小手》《绿丝带心连心》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通过《小小消防营》《走进李庄快乐春游》等实践活动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社区、家庭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情绪教育。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幼小的儿童已经是个情绪的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而三至六岁的孩子更是对情绪有大致了解。因此我们通过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记录活动《小小情绪员》《心情预报》等帮助幼儿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懂得合理发泄,从而养成健康乐观的心理。

2、在生活中渗透自主自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都帮助、鼓励儿童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总是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也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生活中通过让孩子看各种心理反射图,与孩子交流沟通等形式给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对出现消极情绪的孩子给予及时回应,给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疏以引导,对单亲的孩子给与关爱,对内向胆小的孩子给予互动,对失败时候的孩子给安慰和鼓励。

3、在游戏中渗透生命起源与身体健康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我们利用活动《小威向前冲》《我长大了》《奇妙的身体》《特别的我》,《滑梯的回忆》让孩子从认识自我开始,感受自己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变化,懂得生命的起源,知道热爱家人朋友和珍爱生命。另外,老师们也在活动中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以此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也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利用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达到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在幼儿园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心理健康环境。

——创设心理健康人文环境。

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

——创设园内、班内交互式立体环境。

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环境文化往往是隐性的教育者。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在班级教室内打造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立体式环境。如通过自然角的设立,生活体验馆的设置,每月一主题的师幼环境布置,以及通过节日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比赛活动等开展,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每班设独立区角(秘密小屋,私密空间)等,让孩子有一个能与好朋友说悄悄话,谈谈心的私密交往空间,有一个自我静心和自我思考的休息空间。再如发泄吧、愤怒娇娃等,让孩子有一个自我发泄的场所。环境的互动交融使孩子们能在幼儿园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线上活动

在线上,我们分为了几个主题行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行动——资源上传

1、在线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老师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打磨教学方案,制作精美PPT课件,积极分析反思,撰写个别案例,并形成完整教学素材上传到线上活动,为本次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大量资源,为更多的老师提供了参考和方便。上传的资源有园本教程《生气与快乐》《开心树与不开心树》《微笑》《朋友多多真快乐》《同伴交往》;教师自创教案《快乐菲菲快乐自己》《小威向前冲》等,教学课件若干、教学案例十余篇,视频网站提供一个,教师随笔和经验文章100余篇。

老师们日常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如“快乐李庄游”、亲子活动“亲子创意绘画坊”“亲子手抄报”“亲子携手,同行旅游”“快乐六一,快乐毕业”等活动照片也及时上传到资源共享,并根据不同活动类型和题目创建相册十几个,上传照片100余张,使我们的社区活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有证有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一起来行动——研讨交融

丰富多彩的活动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在线上活动中,我们针对小班幼儿园入园分离焦虑严重、园内留守儿童增多,单亲家庭幼儿性格内向,幼儿家庭关爱缺失、个别孩子性格偏执,幼儿心灵稚嫩脆弱等问题不断发起交流话题,展开互动讨论,本园教师们各抒己见,各司其力在线上不断献计献策,用自己的行动呈现和塑造了智慧的结晶。

三、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在行动——交流互动

孩子的教育之路是漫长而复杂的。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的消极情感、孩子的叛逆冥顽,孩子的反抗暴力,孩子的自卑胆怯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孩子的发展期的心理问题,家长们无可奈何,唉声叹气。但是在我们的活动开展以后,家长们犹如找到了希望,他们主动阅读,积极回应每一篇文章,认真分享每一个话题,用他们的教育经历进行回复和评论。在线上,我们针对特殊幼儿(如:留守儿童、离异儿童等),给家长们合理建议,教给孩子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告诉他们用多种方式的辅导(如:沙盘、绘画、音乐等),使孩子尽快摆脱内心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孩子的自我能力。这些鲜明事例也为老师们撰写个案分析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在亲子互动活动中家长们作为活动坚强的后盾积极参与,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有血有肉的佐证。在家长们的积极互动和交流评论下,我们的线上活动也更增光彩。

在几个月的辛勤努力下,在家长、教师的多方联动下,我们的活动也小有成效,现已积累资源篇,呈现文章篇,发起话题次。老师们和家长们也积极参与,现有成员个,他们主动回复,发表自我看法,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学习,现已有评论次。

(三)案例呈现

活动开展和延伸至今,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孩子心灵最深处的想法,通过孩子细微的动作、一些奇怪异常的行为、不同状态的情绪表现等去挖掘孩子更深层次的内心空间,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去理解他们最真实的反应,分析孩子内心折射出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改变心理状态,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案例1)平台互动——关爱留守儿童

一、实录:一个妈妈的故事——宝贝对不起

跟儿子坐在的士上,儿子突然说,要是爸爸能陪我耍就好了,我告诉他爸爸要上班,儿子突然满怀希望的说,那马上放假了,我去爸爸上班的地方,他就可以陪我了。听着儿子的话,其实挺心酸,想想爸爸回来的这几天儿子的那个高兴劲儿。。。。可是真的很无奈,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没办法让儿子有个完整的家,因为很多无可奈何,让孩子从小没有父亲陪伴而没有安全感。回想起来真的很内疚,儿子刚满月,爸爸就去外地上班,刚三个月就跟着我在外住宾馆,还坐十几个小时的车,翻山越岭,还得体验3900米的高海拔,当时的我无比担心,生怕孩子缺氧,不过还好儿子还算争气。记得儿子1岁多的时候,爸爸回来休假,假满坐车离开的时候,儿子一直死死抱着爸爸,不要爸爸走,好不容易拉开,儿子看到爸爸上车,哭的稀里哗啦,嘴里一直叫喊,我要爸爸,我要爸爸,看到儿子这样,我一直强忍的泪也止不住了,估计爸爸也在车上悄悄试泪花吧。有一次儿子回家很委屈的问我:妈妈,你和爸爸离婚了吗?我说

没有呀?那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在一起,你和爸爸却一直不在一起呢?面对着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儿子我有种心疼的感觉,但还是平和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能在一起是因为爸爸要在外地上班,没办法回来。儿子似乎有些理解,不再问什么,但我知道在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完整,多么渴望一家团聚。因为每次爸爸休假回来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他都会说,我们终于吃到团圆饭了,虽然不是过年,可爸爸在家的日子,对于儿子来说,每天都是在过年。随着儿子六岁多了,慢慢长大的儿子也越来越明事了,每次爸爸回来之前,儿子都会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爸爸马上就回了,每一次总是一天两天的把日子算得精精确确。儿子也会很自觉的将自己的床位让给爸爸,不会像平时一样缠着要和妈妈睡。三个人外出散步时,儿子最爱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将爸爸妈妈的手拉在一起,宁愿自己单独,也要爸爸妈妈相亲相爱。

二、分析:

从孩子的细微的行为动作,我们知道孩子对家庭,对父爱的渴望;看的出一个和睦完整的充满爱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亲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分离中不舍的经历使他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以致于他特别敏感,特别害怕失去,特别希望团聚和热闹,特别害怕父母感情不好,因为那样无疑是在他脆弱的心灵上抹上一把盐。所以他才会精确的计算爸爸回家的日子,才会努力的想要父母恩爱相伴。

三、对策:

1、幸福感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陪伴,他们心理缺失关爱,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让他感受自己比别人拥有的更多,让他感受自己的优势,体会自己的幸福,让他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人,体会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远离的亲人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安全。同时利用

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把孩子接到身边,给他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多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

2、坚强勇敢品质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妈妈说孩子6岁多了一直不肯单独睡每天总是粘着妈妈,他害怕一个人,他希望妈妈能一直陪着他。孩子因为一直缺乏安全感,以至于胆小害怕,孩子的心灵是孤独的,所以要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品种。

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孩子往往抗挫折感能力也很差。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等状态。因此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带孩子多做健康运动,多参与各类活动,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案例2)

个案分析:喜欢“吃手”的东东

一、背景:

杨沁東已六岁了,可不知何时,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手

二、实录:

东东从来到我们班第一天开始就不怎么爱说话,一直做的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两个手指放在嘴里。一开始,我们亲和的提醒他,可是,不一会儿手指又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我把他拉到自己旁边,好好给他说,他便用无辜的表情,瞪着眼睛看着我。连续几天依然如此。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东东睡着的时候依旧把手放在嘴里。于是我轻轻地将他的小手拿出来,我惊奇的发现他的两个手指已经凹陷变形,且满是茧子。看到孩子的手我们非常心疼,于是及时和她的妈妈作了交流。

妈妈一直知道东东的这一坏习惯,可一直以来也没能纠正。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东东讲解咬手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也使用暴力“镇压”过,但收效甚微。不管怎么说怎么做,他依然“我行我素”。

东东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和东东妈妈沟通了以后才知道了东东的成长过程:东东父母一直感情不好,现已离异,爸爸性格孤僻,妈妈工作很忙,外公外婆在乡下,东东从小七大姑,八大姨带大,从小缺少安全感,从小就爱缺失。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东东从小的“爱缺失”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严重缺乏安全。他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东东在咬指甲的过程中,妈妈又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强烈反差下,咬得更加厉害,以此安慰自己脆弱的心灵。

为了纠正东东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妈妈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的生活和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讥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漂亮?然后进一步向他解释,如果他今后还总是把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嘬,牙齿可能就不好看了,想想上嘴唇突出会是什么样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会例外的!

2、借助“显微镜”

妈妈可以带孩子到有显微镜的地方,从他手上取一点指甲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游动。这时再配合上面的说教,孩子对亲眼见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指前就会犹豫,甚至还会向其他小朋友说教。

3、赏识

妈妈可以和孩子做“打赌”游戏,看看孩子会不会将手指放进嘴里。当妈妈发现孩子有将手指放到嘴里的意图时,可以采用激将法:“宝宝真是棒呀,今天真的不啃手指了吗?妈妈就要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天都不啃手指。”

4、丰富孩子生活

当然,这些方法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的小手忙起来,或教孩子做手指游戏等。

(四)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安校园建设专题社区发起“呵护幼儿心灵,共促健康成长”活动渗透幼儿生命起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幼儿情绪转接方法的教授,幼儿乐观心态的疏导,幼儿积极行为的牵引,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导向等),使他们能从小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开始,使他们能轻松愉快的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为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