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使用及其文化探源

  量词使用及其文化探源

 [摘 要]量词是东亚及东南亚语言的一个类型特征,印欧语中鲜有量词。文章介绍了汉语量词的分类、使用法则,并着重从民族文化和修辞学的角度来探索量词产生、演化、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量词、模糊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0-01

 一、引言

 “量词之说,始于黎锦熙的《国语文法》。”①书中提到:“量词,表示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计数的事物之单位。”②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都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二、汉语量词的分类、使用法则

 (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如:寸、尺、仞、石等。

  ⒈物量词与数词结合往往放在名词前。这是物量词使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①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②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史记?陈丞相世家》

 ⒉数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名词后。(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

 如: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②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

 ⒊世上的事物,有可以记数的,有不能计数的。

  可以计数的,在古代汉语中,能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数量。

  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大学》)这些无须用量词也能表达清楚。

  不能计数的,如各种物质,必须依靠种种度量衡单位,或方便借用的量器,才能计数。

  如: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史记?淮南厉王传》)

 ⒋有一些抽象的观念,可以直接加数字,如:“俗传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晋书、顾恺之传》

 (二)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如:遍、声、次、趟、番等。

  ⒈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前。

  如: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②“行云数番过,白鹤一双来。”(庾信《咏画屏风》)

 ⒉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后。

  如:①“大笑亿千场”(李白《短歌行》)

 ②“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身侧(《后汉书?崔实传》)

 ⒊在表示动量的方法中,应当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表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但不出现动量词。这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再”表示“重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又一次”。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②“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庄子?盗跖》)

 “先秦时表动量就将数词置于动词前,不用量词。古代汉语中动量词出现得较晚,一般都认为产生于汉代以后。在动量词没有产生时,表示动量的方法是,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③在动量词没有产生时,表示动量的方法是,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如:“凡六出奇计”。

  (三)量词缺乏独立性,一般不能单用,这点与现代汉语相同。量词与数词结合,可作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

  如:①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汉书?食货志下》)

 (主语)(宾语)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谓语) (谓语)

 ③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定语)

 ④九度附书向洛阳。(杜甫《天边行》)

 (状语)

 (四)古今度量衡的单位名称基本一致,但实际内容却有变化。文言今译时,如果不顾时代特点,不查证有关资料,便会背离事实。

  如:①“亮躬耕垄亩,好为《梁赋吟》。身长八尺。”(《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高八尺”在这里就应该译为:个子有五六尺高。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水经注?三峡》)这里的“七百里”就应该译为:四百多里。

  三、量词使用新象

 现代量词使用的频率是大大提高了。上古汉语是一种十分简洁的语言,常常以字表词,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来修饰名词。

  如果从量词发展的源头看,量词源自名词动词。如果从民族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形势看,量词的使用是汉语“双音节化”走式的一个结果。现代汉语中,除了那些政府法令规定、不许有丝毫差错的度量衡之外,还产生了其他许多借用来的量词。

  四、量词的文化探源

 在古代由于物质生产的有限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视野思维并不开阔因此涉及到“数”、比较小,“量”也不需要十分准确,所以量词十分有限。“物量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在秦以前的著作中用得并不多”。⑥汉代以后,量词用得较多。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较物量词而言,动量词出现较晚,真正的动量词,如:“次”、“回”、“趟”等,大约在唐以后才出现”。⑦

 从量词的起源看,量词是反应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的标尺。物质生产的充裕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换。而交换就应该要本着公平的原则,于是一些最早的量器就产生,一些量词也开始出现,一些度量衡制度开始制定。从最初的一些模糊的概数发展到精确的度量,可以说每一个量词都记载着人类文明前行的蹒跚脚步。

  上古的度量单位,多以人为本。如:

 寸――掌侧腕纹至掌后高骨距离

 尺――掌后高骨至肘弯距离

 五、量词的演化、发展

 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而语言单位却又是有限的,因此模糊性成为语言的重要特性。交际者可以根据需要对从不同角度进行修饰性的表量。这样,量词的模糊性就产生了。

 例如:不定量词“些”和“点儿”用于不可计数的事物时,其量义是模糊的。

  落了点儿小雨 流了些汗

 孤零零的数词在表数时难以体现汉语的平衡稳定美。“一数”加“一量”就会使以“数”为整体概念的句子成分完整稳定。

  量词还有修辞的意义。在“一眼井”,这个短语中,“眼”字是专门用于井的一个量词。这个“眼”字,不仅体现出井口之小,同时还把井水的清澈、明亮、灵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它让人想到清冽的井水甘美无比,鱼游水中、苔掩井石。这井正如美人之秋波,脉脉含情,让人过目不忘。这是汉民族一种特殊文化心态下表达出来的语言,是令其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难以理解的。

  随着语言修辞的发展许多量词虚义化。

  比如:

 ①“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史记、淮阴侯传》),这里的“尺寸”就不是一个量词义,而指“一些”;

 ②“锱铢较量”中的“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这里比喻极小的数量;

 六、小结

 量词是东亚及东南亚语言的一个类型特征,印欧语中鲜有量词。“语言在人类的原始形成中是第一个必要阶段,各个民族由此才能追求每一个更高级的人类发展方向。语言与精神力量一道成长起来,受到同一些原因的限制,同时语言构成精神力量的兴奋原则。但语言和精神并非先后发生,互相隔绝,而完全是智能的同一不可分割的活动。”⑨汉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记录了中国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这种物质存在反映在意识形态中,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即由一开始对量的缜密把握,精确计量到后来对量形象的描绘。这都体现了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⑩

 参考书目

 [1]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年,P276.

 [2] 黎锦熙.《国语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P84.

 [3] 《古汉语语法》.陕西.陕西人民出版,1980,P92.

 [4] 《中国科技史》.山西.山西科技出版社,1981,P503.

 [5] 王笑湘.《文言语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P64.

 [6] 沙夫.《语义学引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P71.

 [7] 《西方语言学名著导读》([德]卡尔.威廉.冯.洪堡特,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