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之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本章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
依据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②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让学生记录和播报天气预报,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之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正确区分这两个术语是学生今后正确表述和学习的基础。

2、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天气符号,而正确辨认这些符号是看懂天气图的基础。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2、问题引导教学法 3、阅读指导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坚持“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等。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1、课堂小组讨论法: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把体现自我的机会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2、练习法 :
课堂练习是检测教学目标的“晴雨表”,通过检测能及时反馈信息,所以这种方法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尤其在学习重点内容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 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我们平时所说的气候又是什么呢?这两个概念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由此来引入今天所要学的天气和气候。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联系     区别 概念 气候 天气 在此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然后完成P69活动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气”和“气候”。

2.用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如果我们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可以通过什么途经?”由此让学生知道要想知道天气看电视不是唯一的方法。

3.再次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思考:气象专家是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的?由此来引入卫星云图(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展示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过渡)那么天气预报图上怎样来识别天气情况呢?由此引入本节课难点的学习――天气符号。(课件展示天气符号)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节难点,为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符号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找不同,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一些特殊符号,让先学生先辨认,然后再解释,比如:冰雹对人有伤害,所以,用有棱角的三角表示,沙尘暴用“S”表示,是汉字“沙”的第一个字母等。之后,我选用了P70活动3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小例子,让学生发表见解,再通过学生当“小小天气预报员,这个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后补充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过渡,展示材料:北京雾霾情况,提出问题:(1)北京雾霾对当地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分析造成北京雾霾的可能原因?(3)北京如何治理雾霾?根据给出的材料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巩固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他们急切需要一块用武之地,于是我带着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

此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练习。

(四)拓展提升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意图是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自己尝试做天气预报员,识记天气符号,效果很好。天气和气候的难点则通过材料和表格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加以辨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差异。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实现课堂学习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景,视频导入 天气的概念及特点是本节重点之一,为了突破重点,我做了如下安排:
请一些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本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上节课已布置),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然后搞一次课堂调查:平时坚持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 接下来让学生议一议我精心设计好的三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天天看? (3)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及天气的概念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结合课本P67归纳:
(1)  什么是天气?(提问程度一般的学生)
(2)  天气有什么特点?(提问程度中或上的学生)
(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过渡)天气状况跟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十分关注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

(课件展示天气符号)天气符号的识别是本节难点,为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了对比学习的方法,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符号放到一起,让学生自己找不同,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一些特殊符号,让先学生先辨认,然后在解释,比如:冰雹对人有伤害,所以,用有棱角的三角表示,沙尘暴用“S”表示,是汉字“沙”的第一个字母等。之后,我选了两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小例子,让学生发表见解,这个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后补充一些关于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主导。

接着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内容播放顺序,然后引入卫星云图的学习 (1)展示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练习:
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2)根据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预报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播报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这种讲练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目标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基本都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四)对比学习,完善重点 气候的概念特点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我准备开门见山引入,采用阅读指导法,让学生阅读课本P67,引导学生绘出表格比较两者的概念、特点的不同。鉴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归纳基础上,让同学们通过69页练习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五)情感教育,结束本课 展示两副空气状况不同的照片,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引入由于大课本阅读材料“大气环境检测”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视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自己尝试做天气预报员,识记天气符号,效果很好。天气和气候的难点则通过材料和表格明确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加以辨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差异。最后通过练习题来经验课堂学习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