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青花,情迷东西:情迷的药是什么东西

  青花瓷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到东方,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据说制作青花瓷的蓝钴原料最早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又给青花的东西传承增添了一丝神秘。青花如同白衬衫蓝裤子一般素朴大方,又如白底小蓝花的乡村土布一样朴实家常,是蓝白两色交汇的永恒传说。
  女人购瓷,有那么一点非理性
  英国的瓷器以骨瓷居多,这一套倒是陶瓷。这套我不但买得很全还买了很多。小盘、中盘、大盘、咖啡杯组、小碗,甚至连大汤碗都有。当时担心万一不小心喜爱的盘碗碎了,就买了很多,光是晚餐盘就买了将近二十个。简直像见到心仪衣服的疯狂女人,担心穿坏穿脏或者卖没了而一下子买了四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衫。想法也许是理性的,行动却是非理性的。
  青花的演绎,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青花瓷西化以后,被西方人诠释得非常好。蓝白线条本身是有些单调的,但加上西式的繁复,就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世界各地在演绎青花时也无不携带着自己文化及审美的特有密码。比如英国瓷器图案,除了上面提到的马车、绅士、英式乡村房子之外,还会有人脸、小天使、鸢尾花、玫瑰花和铃铛等颇具英国特色的内容。
  再比如荷兰的代尔夫特陶蓝。代尔夫特是荷兰的一个小镇,十六世纪末,荷兰海外贸易如日中天,曾经叱咤风云的东印度公司就位于代尔夫特。当时,东印度公司努力扩张亚洲市场,他们看到中国瓷器精美,便决定要引入荷兰。但那时中国大陆内战频繁,以往供给海外的中国外销瓷一度断货,再加上中国瓷器的昂贵,于是,代尔夫特的陶瓷业者便把握机会,开始生产中国式青花瓷后来发展出独树一帜的代尔夫特陶蓝。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未有幸亲眼目睹代尔夫特陶蓝的任何瓷器,只是看了一些图片。在代尔夫特陶蓝的官网上看过一只美轮美奂、令人震撼的花瓶,当然了,价格也很震撼,差不多650欧元。代尔夫特陶蓝的图案当然很荷兰,风车什么的比比皆是。而颜色是有点淡淡的紫,蓝得发紫的感觉,透着一种阴柔之美。
  又比如丹麦皇家哥本哈根的蓝花系列,其图案采用水仙、有险香、罂粟花、康乃馨花型为主是欧洲首度跳脱中国瓷画影响而自创的瓷绘风格。其源自十八世纪最流行的自然花束装饰画技法,以不同色阶的蓝色调,表现盛开花朵的光与影,很美。以Isaac Danson笔名写出《走出非洲》的丹麦著名女作家Karen Blixen就是蓝花的忠实拥趸。她和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喜欢瓷器,自传体小说吗?她到非洲和主人公一样携带了很多瓷器,她本人带去的就是蓝花系列。
  蓝洋葱里有骄傲,可是也有伤感
  尽管一千个人心中有千个哈姆雷特,但再怎么演绎,也得是哈姆雷特不是?每一个哈姆雷特一定都携带着莎翁笔下英国人哈姆雷特的气息。各国的青花或多或少也都携带着古老中国的神秘气息。
  西方人对青花的喜爱源于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当时瓷器唯东方是宗。在好不容易破解了中国封锁数世纪的制瓷秘方后,欧洲皇室依旧着力于中国式图案的仿制。丹麦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蓝花,德国麦森的蓝洋葱、蓝花,还有英国的蓝柳无不如是。
  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德国麦森的蓝洋葱,麦森以前在北京燕莎设有专柜,后来关张了,自此国内就没有一家麦森专卖店了。后来丹麦皇家哥本哈根又在麦森设店的同一位置开张了,可惜的是只经营了几年也关张了,自此国内又没有一家皇家哥本哈根的专卖店了,不得不令人唏嘘。
  接着说蓝洋葱不知大家对蓝洋葱的图案是否熟悉?如果不熟悉的话,去川菜连锁店“渝乡人家”和“汉合”去看看就有印象了。这两家餐馆的青花瓷器基本就是麦森蓝洋葱的完全拷见餐馆老板朱溶女士也许是通过这种方式向麦森蓝洋葱致敬呢?
  洋葱从名字就可看出是完全西方的植物,为什么又说从蓝洋葱里能找到东方瓷器的影子呢?西方人最早借鉴中国瓷器图案看到的是蓝色的石榴、芍药、桃子等,而石榴、桃子等在西方人的眼中就好像是洋葱一样,他们就把类似图案叫做蓝洋葱了。除了德国的麦森,英国很多瓷器公司也出品类似蓝洋葱图案的瓷器,从蓝洋葱里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中国瓷器学习借鉴的余韵。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瓷厂能和德国麦森抗衡。麦森瓷厂从发现中国瓷器秘密的那一天开始就一丝不苟地做瓷器,一丝不苟300年,早就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现在有名的反倒是蓝洋葱而不是蓝石榴、蓝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