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花釉瓷与梓桐窑“类钧釉”瓷的辨析]邛窑铜红釉

     唐宋时期,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各地瓷窑所产瓷器,釉色丰富多彩,著称于世。   早在南朝晚期至隋,邛窑就首先开创了在青釉中力叭富含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使青釉变成了呈乳浊状的青绿釉,尔后普遍应用。
  从隋代开始,邛窑还先后创造发明了釉下点彩、斑彩和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正如陈丽琼先生所说:“这是一个飞跃的进步,划时代的创造。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而发端于此”。
  唐代,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菜子黄等深浅不同的色彩近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据《蜀故别录》记载:“邛窑影响宋瓷甚巨,钧汝诸瓷,可为例证,论者不知”。(见图l―图3)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有一位叫罗希成的先生在将邛窑与钧窑、汝窑作了比较之后,说到:“由此观之,亦可谓宋代之钧、汝诸窑之釉色,均胎袭邛窑而来”。另一个叫魏尧西的先生则在引经据典之后说到:“二说均以邛窑之釉水,实开宋代钧汝诸窑之先河”。笔者根据所收集的实物资料认为,上述二位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生致力于四川古代陶瓷研究的陈丽琼先生在《四川古代陶瓷卜书中讲到“唐代四川陶瓷的釉色”时,这样写到:“根据发掘的资料,釉色将近数十种,特别是黄色、绿色、青绿色最美。其中有蓝色浑浊的窑变碗、盘和紫蓝浑浊的小瓷塑,酷似钧釉色彩,当是宋代北方钧釉的先导”。(见图4―图9和图14、图15)
  中、晚唐和宋代,由于外族侵扰,内地战乱等原因,包括邛窑在内的全国各地瓷窑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间断性破坏,陶瓷工匠几度流散,技术广为传播、交流。从北宋开始,在嘉陵江流域的广元和重庆地区又崛起了一大批瓷器窑场。梓桐窑就是其中―个极有研究内涵的重要瓷窑。
  梓桐窑现属重庆巴县清溪乡,地处巴县、长寿、涪陵、江北等县交界处,距巴县县城100公里,窑址位于长江岸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博物馆和巴县文管所于1990年、1992年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两次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获得瓷器标本千余件。
  
  以陈丽琼先生为首的考古发掘工作者根据发掘中出土的大量器物大体判定梓桐窑的时代为北宋至南宋晚期。这个窑址主要烧制黑釉瓷器,但是,人们在窑炉中仍然发现了较多的白釉瓷器。更令人惊讶的是窑炉中还出土了极少的青瓷、青白瓷和“类钧釉瓷”的器物。
  其中,“类钧釉瓷”就是考古发掘报告中所说的“仿钧瓷”。笔者认为,“仿钧瓷”的概念不准确。所谓“仿钧瓷”应该是以钧窑瓷器为范本,模仿制作而成,并与钧窑瓷器相同或相似的瓷器。然而,梓桐窑生产的“类钧釉瓷”与钧窑瓷器相差很大,区别明显:前者有化妆土,后者没有;前者有“芒口”,后者没有;前者胎薄,颜色为黄白色,后者胎厚,颜色多样,计有黄灰色、灰白色、灰色、黑色、灰黑色等;前者施釉薄,胎釉结合不紧密,后者施釉厚,胎釉结合紧密;前者成品系一次性烧成,后者成品为二次烧成。即第一次素烧,然后施色釉,再入窑烧成;前者釉色单一,基调为“青白天蓝闪红”,后者釉色丰富多变,计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和灰青、米黄、黑色、梅子青等等。其中以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品种最为著名,素有“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的说法;前者所开细纹片比后者明显,并不见后者釉面普遍存在的“蚯蚓走泥纹”特征。
  总之,除了梓桐窑“类似钧釉瓷”那种“青白天蓝闪红”的釉色与某些钧窑瓷相似以外,就没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自身的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古陶瓷界普遍认为,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的钧窑瓷器,是在唐代花釉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汝窑又有密切的关系,历来有“钧汝不分”之说。唐代花釉是在黑釉、黄釉、青绿釉等底釉上,用天蓝、乳白、褐绿等色斑装饰出来的一种瓷器品种,其特点是:施彩潇洒自然、粗犷随意,纹饰不拘一格,色彩斑斓和谐,别有一番风韵。唐代花釉瓷器华美的彩班装饰为宋代钧窑工艺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生产花釉瓷器的窑址,在北方地区已发现有河南鲁山、郏县、禹县、内乡及山西交城等处,而唐代四川的邛窑也生产绚丽多彩的花釉瓷器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古代四川梓桐窑生产的“类钧釉瓷”器,不可能是在北方花釉瓷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
  北方钧窑瓷器,分官钧窑和民钧窑。北宋徽宗以前,位于今河南禹县八卦洞的官钧窑主要生产宫廷御用瓷器,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等大件器物居多;尔后,继续烧造,并影响附近地区及扩大到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系统。
  笔者以为,梓桐窑“类钧釉瓷”虽是宋代时期的产品,但不应属于钧窑系;是在唐、五代时期邛窑花釉瓷的工艺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精美品种。
  虽然,梓桐窑考古发掘出的瓷器标本超过千余件,但“类钧釉瓷”的残件只有“杯”这样一种器形,总共也才5件,而且仅有一件能复原,因此,可以断定其稀少珍贵。参观过四川省遂宁市“宋瓷博物馆”的人们,在面对精美绝伦的龙泉窑瓷器、景德镇影青瓷器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发现在展厅大门内右侧的展柜中,几件梓桐窑“类钧釉瓷”,也静静地展示着它们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文物政策的开放,收藏在民间的梓桐窑“类钧釉瓷”器,陆续浮出水面,从而使更多的人能赏识其“庐山真面目”。作者有幸亲自上手鉴赏了成都收藏家贺小东先生收藏的几件梓桐窑“类钧釉瓷”器,并拍下照片。现展示出来,让读者鉴赏。(见图10―图13)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