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书法教学,开展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几千年来,薪火相传,从未间断。小学书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尤其重要,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近些年来,书法教学往往被等同于写字训练,只是为了使用,而忽略了对书法艺术美的把握,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欣赏力的培养和观察力、表现力的训练,可以说基本脱离了书法教学的目的。
  书法是一种造型表现艺术,它既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又是诗意的线条化。通过抽象的点画线条的转折、提按、顿挫、收放等造型运动,将主观的情绪、情感、理想等心灵物象集中起来,提炼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书法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审美的、艺术的、形式的、诗意的,而不是应用的、机械的、泛化的。
  
  一、培养书法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兴趣是首要的,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感到快乐,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把音乐、舞蹈的节奏应用于书法教学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找到艺术感觉。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观摩、交流、以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观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学习书法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家长自身对书法的兴趣也起到相当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对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与老师逼迫孩子学,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启发学生思维
  
  书法作为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能陶冶少年儿童情操,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则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较好方法。
  具体的点、横、竖、撇、捺动作训练是基本技能,只要反复练习即可做到,这是最基本方式写字的要求;关注书写的走向形式就是研究技巧和风格的关系,技巧不再是目标,而是走向风格的起点,这时候写字是次要的,写结构造型与线条形状是主要的,形式分析与字体风格探索的展开使我们抛开了“字”的概念,而进入线条造型的领域。在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法之后,引导学生通过“骨”、“筋”、“险”、“美”的形式变化来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艺术训练的要求;如果再进一步到形式所产生的美或美的发生形式、构建的研究,并能根据书法艺术的特征,对其进行解剖与组合,作出逻辑的展开,注重节律进行的体验,注重空间关系的分解等,则是进入书法教学的最高层次的要求艺术思想的要求。这时候,写的字还是字,用的工具也还是同样的笔与墨,推敲的对象也还是点画结构,但它在思想上有了质的提高,即从一般技巧走向形式,走向形式审美的分析训练。
  
  三、开发学生潜能
  
  书法训练通常比较枯燥,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难以坚持。在书法课上,给学生讲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古代书法家刻苦习字的故事,“滴水穿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创作的灵感。布置书法作业或指导学生创作参展作品,要求学生书写积极健康向上的名言、对联、警句,希望学生“锲而不舍”、学有成就,书写唐诗宋词,汲取民族文化精华,提高修养。这样,学生学书法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升华了精神境界,互通了艺术灵感,从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临帖课上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法的碑帖种类,再让家长带孩子到书店选择自己喜欢的碑帖,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加以辅导。有的选择唐楷颜体、欧体或柳体,有的选择汉隶、魏碑,这就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引起他们学书法兴趣和激情。
  总而言之,为传播传统文化,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以及在写字教育与形式训练中,要以形式为立足点,大胆地创新,冲破藩篱,把审美思想的培养与训练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通过书法教学真正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冶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