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类专业为例,介绍以教师科研为载体,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举措与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我们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以教师科研为载体,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支撑,以化学与材料类专业为依托,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整体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难点,也是目前高校教师与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具有这种普遍性、整体性以及引领性。而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着重点在于如何能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有效的、有活力的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激励机制,如学生导师制、科研成果转化为学分制、科研成果奖励制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的热情与积极性,大一的部分学生就主动联系导师,到了大三,有近60%的学生加入了导师所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从事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活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学生参与发表的各级科技论文近100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SCI收录论文10余篇。

二、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从学生一年级开始,教师在不同场合就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科研课题与项目,鼓励学生尽早加入科技创新团队,参与科研训练。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效结合,学生提前介入做毕业论文,学院也制订了可提前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管理政策,这些措施都激发了学生早进教师实验室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因此,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的,而贯穿于4年的学习之中,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7个,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近10个,学校重点毕业论文(团队)课题20多项。

三、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是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几年来,由于学生能够提早进入实验室,加入科技创新团队,指导老师将科研项目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做到了选题层次高、真题真做,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创新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科研能力训练,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学生申请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近60项,其中,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多项。获得各类科技活动奖励近30多项。

四、产生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内综合实验与实训项目

几年来,学生通过早期进入实验室,加入科技创新团队,在完成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以教师科研为载体的综合实验项目与实训项目,科研有效反哺教学。通一些实验项目已编入我们主编出版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之中,这些实验项目提升了我们省级精品课程群和省级精品教材的建设水平。

五、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课堂以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服务。围绕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查阅有关文献、独立完成实验、独立撰写小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深入指导下,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下,热爱科研活动,努力学习,积极准备考研。良好科研氛围的长期熏陶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创建了良好的学风氛围。我院学生考研基数大,考研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全校第一。

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有效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创建依托学科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导师负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通过政策保障、激励机制、科学指导、平台支撑,形成有组织、有管理、有激励、有效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促进团队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项目(项目编号:jxnh201447,01TJGGN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