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探析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对于加强学生对当前世情、国情、社情的了解和提高自身素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互联网以及自媒体设备的迅速普及,教育部门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推进课程建设,提高任课教师素质,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并且积极探索优化课堂设计、开展网络授课等,以适应教学环境的新变化,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媒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31—02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概述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各高校纷纷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方式。但是,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逐渐暴露出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考核不规范以及各高校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尤其是互联网以及自媒体设备的普及,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传统性问题

“形式与政策”课自开设以来就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理解不到位、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稳定以及课程考核不规范等方面。比如,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明确要求:“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对于这一规定,大多数高校存在课时数不够或通过讲座等冲抵课时数。在学分计算上,很多高校则干脆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系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各高校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张,很难在一个学期众多专业课程中挤出16个学时;另一方面则反映了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到立德树人的高度来认识。

(二)“形势与政策”课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突出问题

1.知识传授——思维启发

“形势与政策”课更应注重知识传授还是思维启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更影响着我们对于课程实践的把握。如果说在传统语境下回答这一问题还稍微简单一些的话,新媒体的出现无疑让这一选择变得更有挑战性。

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把“形势与政策”课看作是大学的一门课程,就必然要按照传统授课的模式重点讲授知识性的内容。然而,网络上存在着海量的知识性内容,且其更新速度非常快,即使知识再渊博的教师也无法匹敌。如果依旧延续旧的教学模式,可能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的权威性将会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快捷而大大降低。相对于老师而言,处在自媒体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异常丰富,而且耗费的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甚至有些情况下学生所检索到的知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比老师掌握的还要好。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持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传授知识这一论点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可是,思维启发式的教学对于“形式与政策”课是否就一定合适呢?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但其缺点是教学的系统性差,学生对于许多问题的掌握可能会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到事件背后探求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而且,启发式的教学会导致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组织的不好把握,尤其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这种大课教学而言,启发式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实施难度。

2.时间周期——信息的即时性、快捷、精确

传统“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所讲授知识的超前性。由于传统通信设备的局限,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后,要经过媒体筛选、核实、报道、追踪等多道程序,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到达社会大众。至于以结集成册的形式到达高校教师和学生手中,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一过程中,“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信息传递、讲授主渠道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自媒体的迅速普及,社会时事信息和学生群体之间达到了信息的“直通”,一项新闻事件发生后,可以立即送达学生的手机终端,这就直接省略了中间的若干环节,带来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式微”,直接降低了其课程价值。当然,在大量庞杂的新闻事件和素材瞬间涌入学生手机终端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时间需要面对各类信息,对其信息筛选、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递平台增多、信息传递成本降低等原因,导致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给“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容易误导学生,影响大学生对各类问题的判断和分析,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必须要认真谋划,积极适应。其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和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是重要一环。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的左右,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个体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主动性的发挥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既要注重吸纳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讲授深入以及效率较高的优点,又要适当吸纳启发式教学注重个性、借助网络的优点,各取所长、灵活掌握。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知识的现实性,即所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有所了解或者听说过的,他们往往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才会深入探究,对于一般信息类的内容则泛泛而过,不求甚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传授的内容要么是学生已经很熟悉的,要么就是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的。要想真正地把这门课上好,就必须要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对某些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他们给班级其他同学上课。对于那些对课堂话题兴趣不大的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特长,灵活安排授课内容。总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分类引导各类学生,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三)协调学校各类资源,搭建多样性的新媒体信息平台,发挥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不只是高校宣传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的责任,更应是涉及到教务、学生工作、统战等部门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全体高校教师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的一项工作。此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还涉及到教材、课程、师资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主要负责人投入较大的精力才能做好。因此,各高校应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召集学生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参加,协调解决设计学分认定、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霞,肖华.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范小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形式与政策”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