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需要社会交往能力的支撑与推进。而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探究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社会交往活动。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使我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从而对自身形成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需要社会交往能力的支撑与推进,从而在离开校园迈向社会后,能适应社会并在社会立足。而当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概念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为了满足交流信息、交换物品或沟通感情等的需要在与他人产生联系与互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能够区别水平的相对稳定的个人特征。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获得友谊及满足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上的需要在大学校园内外开展与同学、与教工、与家人、与社会人士的交往互动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水平特质。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人,人要不断发展,离不开在现实中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社会交往中互相补充和促进。作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自然必须依靠社会交往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需求。

(一)社会化需要

社会化,对个人而言,是人格的形成过程,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社会交往是实现社会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学校逐步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通过在校园内外学习知识、社会实践等,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交往与教育,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一定的社会知行模式,努力把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二)自我认知需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参照,通过与他人比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加以认识,并引导自己塑造自我,从而达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目的。大学生处于学习与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社会交往的内容,通过别人的意见、建议或比较,不断正确地认识、定位自我,不断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然后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普遍的社会交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够使大学生们改进思想观念、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加地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同时在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的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助于形成强壮的体魄、乐观的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大至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至今回荡在耳边;小到一名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因为沟通交往能力差,买错车票后在南昌街头流浪一个多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社会各种动态,大学生们纷纷成为“宅人一族”, 沉浸在网络虚拟或自己的世界里,逐渐脱离了现实,甚至逐渐退化了社会交往能力。尽管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交往动机和需求,还是表现出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擅交往,存在着社交价值取向偏差、社交知识结构不完整、社交实践表现不如意等问题。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教育的普遍推行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理念,使得重“能力、素质”的素质教育逐渐扩大。然而教育大众化的变革却是在跑步的进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受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与牵制,可想而知,长期在高考指挥棒高压下的学生智商高、情商低,而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仍是中学乃至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此外,良好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而这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突显了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四、加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意识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校工作者必须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达成共识,提高对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视,从增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意识做起。需要从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层面增加主动培养意识、自我培养意识和实践培养意识,来增强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高校教师要承认教育的主体间关系,积极地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探索式、体验式、实践式以及远程开放式的教学交往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加对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与作用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理念;学校需要树立“教育即交往实践”的实践育人理念,努力营造文明真诚、团结友爱、尊重平等的和谐校园交往舆论氛围,尽力打造大学生社会交往实践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社会交往实践活动。

(二)优化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课程

使大学生系统地接受社会交往相关的理论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理性认知,这对于他们正确地理解自己和评价他人至关重要。因而必须通过建设科学合理的社会交往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弥补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在社会交往知识结构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高校需要逐步完善社会交往课程内容,实现社会交往理论课、社会交往技能课、社会交往礼仪课等三部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按照社会交往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划分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两种教学形式,同时结合小组讨论、沙龙、讲座、社会交往情景模拟训练等其他各种开放式的、可自由选择的教学形式进行社会交往知识的传授与分享,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三)深化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活动

社会交往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而在校园里更多的是通过大学生活动这个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实践便蕴含在大学生活动中。高校通过开展开放性的团学社团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校园社团活动,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体活动和科研活动,开展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实践平台,创造更多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广泛交往的空间与机会。

大学生依据兴趣、需求自由组织、选择、参与这些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实践活动,运用和内化学习到的社会交往知识,训练社会交往技能,同时还能获得自身的社会交往新体验和新感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循环往复过程中使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四)拓展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途径

对如今爱“宅”的大学男女生,寝室以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而且寝室成员交往及网络交往中的问题成为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常见问题,因为很有必要从建设和谐寝室与网络交往教育两个方面来拓展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

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合力建设和谐寝室文化,开展和谐寝室评建、寝室特色文体、寝室团体辅导等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寝室活动,推进和谐交往寝室建设,使大学生从中体验寝室亲情、凝聚寝室关系。同时实施健康网络交往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往,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原则和观念,在有序的网络交往环境中使大学生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五)提升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实效

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中,高校普遍设立了类似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旨在为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的工作部门,如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等。高校可以借鉴经验设立大学生社会交往指导中心,配备由社会交往课程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大学生社会交往指导员,以一对一形式或团体辅导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社会交往指导。同时,吸收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学生骨干作为指导中心的助理,以朋辈辅导形式开展贴近大学生心理的社会交往问题指导与帮助。

此外,大学生社会交往指导中心要建立大学生社会交往危机预警和干预系统,引进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以建立起师生间、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交往教育和信息反馈平台,加强大学社会交往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有效促进社会交往指导中心指导与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五、结语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合力促进,从而推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这一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里不断通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来获得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逐步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娟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2] 王娟,张玮平,靳博.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 (4).

[3] 梁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2010.

[4] 王琦.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报, 2010(1).

作者简介:林培元(1987- ),女,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