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密不可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深的影响并改变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相互间的交流,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本次研究以民办应用型高校学生为对象,探讨如何更好利用网络技术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初步构建形成有效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得民办应用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互联网+;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心理健康则是人才综合素养的基础,直接我国人才的综合素养,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以及家庭高期望的对象,面对繁重学业、人际交往、恋爱感情、价值观念等众多问题,往往会出现心理困惑。网络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和机遇,同时也会给学生带去心理上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心态成长以及最终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创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形成将网络技术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当前“互联网+”时代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的复杂隐蔽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互联网为开放的领域,网络资源含量十分丰富,内容上难免会存在良莠不齐。往往由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生活阅历浅,处世不深,往往由于年轻气盛,喜欢追求刺激,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信息的辨别筛查能力弱,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以及单纯性,不能充分、全面、系统的认识问题所在,表现为对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从而出现心理异常。

2、“互联网+”的神秘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是认知能力的降低,互联网往往高速呈现信息,人们习惯性的进行快速浏览,不能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长久以往会使得认知水平较为付钱,从而出现认知能力水平的钝化。其次是出现人际交往以及人格上的障碍,由于长期沉溺于“人机交流”,缺乏与亲人、朋友、同学及家长间感情上的交互,会造成孤独感、虚伪以及人群社交恐惧等多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交往中频繁的角色变化,往往会出现多重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人格分裂。

3、“互联网+”的发展性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当前民办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依靠案例教学和大课堂教育的格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信息把握能力,有效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了解丰富的网络文化,从而有效的跟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步伐,对当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道德素養能力以及信息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网络作为当前时代重要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间交互性强、价值观多样化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同时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是同时喜欢追求刺激、对社会认知不深以及喜欢轻松愉快氛围等特点,让“互联网+”的时代对大学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有效丰富心理教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快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程度,有效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构建专兼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在于建设形成一支专业精干的教师队伍,专职、兼职与聘用相结合,成员中既包含有深厚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对于电脑技能操作、网络技术应用以及网络宣传传播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使得网络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性同时具有生动性,极具感染力一起吸引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同时需要注重教师专业业务水平的提升,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咨询师定期向兼职工作者开展培训工作,定期进行相互间的业务探讨和交流,不断开展理论以及相应的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进一步优化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

民办本科院校多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老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主要包含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学校层面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有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教学网站,不断开发相应的软件应用,并不断加强对网络中信息的监管,从而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硬件平台基础。同时需要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观念,通过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态度,努力用好网络学习专业知识,确保在网络中保持理性的观点和态度,并倡导家庭、社会以及企业共同参与,为营造良好的民办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有效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努力开辟民办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试验田

首先民办高校需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常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上网的必要性,以及沉迷网络、误用网络的危害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提高自我的控制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走向教室、走向自然,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有效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带来的精神依托,有效抵制网络中的颓废、消极信息。同时可以利用当前网络平台的社交软件,如QQ、BBS、微博、微信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将心理咨询与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广、信息整合快以及精准性高等优势,从新生刚入校开始入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于有明显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反馈机制,有效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时代为大学生带来了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世界,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往往也是良莠不齐、难以把控,高校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学业上的进步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当前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也得到学校各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的创新,让高校学生关注心理,最终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锡凤.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 何  雯, 王  静.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健康教育, 2013(04): 382-383.

[3] 金  丹.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才智, 2015(25):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