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人格与学生学业发展意义研究

【摘要】本文挖掘高校教师职业人格构成因素,从课程作用机制的视角论述教师职业人格对于学生学业发展的意义所在。把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探讨对学生学业发展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全面、全程发展的教师职业素养发展的观点,描绘了“四维一体”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对己有研究的充实和突破。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人格;四维一体;素养发展;职业发展

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受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影响之外,还受从业者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关键因子,那么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很多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都研制、修订了教师专业标准,有的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标准和素养要求作了区别性规定,有的则对不同学段教师的专业标准和素养要求作了规定。这些素养要求大多涉及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领域。有研究者认为,“理解、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促进有效学习的教学实践技能”、“专业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从研究者的观点来看,国内研究大多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认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适宜的职业道德行为,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可能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等)。霍兰德认为,相似的性向之间相容性较强,因而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较少。霍兰德重视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及其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可见,培养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性向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职业性向也应是职业素养的组成要素。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素质的总和,涉及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倾向、职业意愿等。教师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教师职业成功的素质的总和,包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兴趣、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意向等。

从职业发展理论以及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应该包括有助于高校教师适应、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师职业理念与道德、教师职业知识、教师职业能力以及教师职业性向。这四个方面一起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结构的四个维度,即“四维一体”的职业素养结构。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知识获得的影响

1、高校教师是影响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

西方众多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尊是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比如“库伯斯密茨证明,有较高自尊的儿童比那些自尊较低的儿童有比较好的学业成绩。他们还会给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较少需要成年人的赞同,较少被失败所吓着。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认识”。

教师行为是影响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自尊是贯穿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始终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评价”。

2、高校教师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资源的化身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论述学生在学校里知识获得的来源时说:“教师无疑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教师的师德方面,我们要关注的是高校生对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形象的期望。在高校阶段,学生情感体验强烈,认知和思维的开放度较高,处于人生对真善美追求最为强烈的阶段。很多的高校生都把自己标榜为“完美主义者”。再加上没有受到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的残害,对真善美的追求显示出非顽强的精神。他们希望教师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资源的化身。问题的关键是,高校生把教师看作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资源的化身时真善美的含义是什么,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

3、高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专家

教学工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教师应该为成功的师生人际交往做出积极的努力。Stanley.J在描述未来的教师形象时强调的第一条就是教师首先应该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他说“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出色的人际交往专家”。教师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之一是有意识地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首先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存在。心理学人格研究成果显示,人格从来不曾与复杂的人际关系相隔绝。人们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并成为他们自己。也就是说,人格是表现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格。人格心理学家沙利文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沙利文认为:“无论是现实的人格,或是我们想象的人格,都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观察人们对各种人际情景做出怎样的反映,才能了解他们的人格。沙利文同时还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培养所具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影响非逻辑思维并不是说思维混乱。而是指这种思维跳跃性比较大,按照一般人正常情况看来,他们思维几乎是不合逻辑。但研究者发现,有些摆脱了逻辑的连续性的思维过程,却诞生出创造性的作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对这一情景,除了希望教师多些对学生的尝试的鼓励外,还要鼓励学生思维在应对具体情景的时候,不要过于受制于所学的知识,思维不要过于缤密。要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松散疏朗。因为松散疏朗的思维比缤密的思维更具有灵敏的反应机制,更加容易使人在应对各种环境时机动灵活,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居高临下,进退自如。过于缤密的思维,因为追求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况时,会显示出它的無可奈何的一面。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一次性的集中培训可以完成,旨在促进组织发展的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高校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成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单纯要求教师应用某种新技术或新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成绩不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只需要促进教师的认知或技能的发展,而高校教师素养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提升方法、技巧、技能,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系统建立关于职业生涯、专业角色、课程与教学、学生等方面的价值观,并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上下一致的高等教育文化。以人的发展为代表的组织发展,需要经历认识变革、认同变革、参与变革、形成变革文化的过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的因素分析结果,对2011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的指标调整为: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说明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指标中的各项指标项普遍能够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这些指标对于教学能力表现是重要因素。但是,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指标项的评价却不高,表明教师在教学能力的表现上总体水平偏低。

二、结语

如果说因为高校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决定他们要让自己的工作不但听命于信念伦理,还要听命于责任伦理的话,高校教师与一般知识分子的区别就更加要求责任伦理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高校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类型有质的区别,他们不仅直接地参与学术制度的生产,而且还直接地受制于学术制度,并将之作为直接的现实生存环境面对知识生产。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教育领域的知识生产、思想创造就更为引人注目,作为主体的“品质”和“立场”就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的价值选择,从知识生产和知识复制——他怎样想和怎样做,就直接地介入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所以,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整个教育体制和高校教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