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

摘  要: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深入挖掘与拓展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坚持“寓德于教”与“学生主体性”原则,强化课程设计中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106-03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the teaching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expanded. The principles of "putting mor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should be adhered to, and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design adopts flexible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in Western economics.

Keywords: western econom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必要性

高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由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构成,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关系长期未能得到理顺。[1]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阶段开设,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由于师资缺乏或课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并不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加之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是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照搬照抄,导致经济学教学的西方化倾向比较严重。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科学性,但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学习任何经济理论时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应该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特征。[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3]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比较完整,逻辑比较清晰,论证比较严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含有较为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和内容。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应紧密结合课程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理论来自于实践,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家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模型化得来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西方经济学理论可用于指导现实的经济发展,政府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古典经济学崇尚“自由”,主张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但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干预宏观经济运行,从而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各种经济学流派的争论从未停息。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但都有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迷信经济学理论,比如吉芬商品违背需求规律、技术要素投入不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现实宏观经济乘数效应并没有理论分析的那么大等。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往往是紧密关联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在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其实是一个整体。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很强,比如学生对于边际效用理解了以后,后面的边际产量、边际成本等就很容易掌握了;如果学生对于消费理论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有比较好的掌握,那么对于生产理论的等产量线和成本线就可以触类旁通。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体现的就是整体观,把整个国民经济看做是整体,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紧紧围绕国民收入决定这个中心理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宏观经济分析通过国民收入核算、部门划分(居民、厂商、政府、国外)、市场划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部分来解决整体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建立在所有商品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寻求所有商品的供求同时均衡时的价格决定,因为个别商品的局部均衡是不稳定的,只有所有商品的同时均衡也即整体均衡才是稳定的。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均衡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西方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是一种静态孤立地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与条件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则分析均衡影响条件发生改变后的均衡状态的变动,动态分析则分析经济变量与均衡在一段时间的动态变动过程。西方经济学关注均衡,因为均衡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稳定状态,非均衡是不稳定的,有向均衡变动的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供给和需求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一对矛盾,供求影响和决定价格水平,二者在供求平衡时实现了统一。在微观经济中,生产者售出商品回笼了资金用于再生产,消费者买到所需商品获得了效用,供求平衡时决定了均衡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中同样存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立统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矛盾还有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与效用最大化的消费数量、企业生产的三个阶段与单一要素投入的合理区间、长期平均成本与企业适度规模区间等都说明了适度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

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基本不涉及生产关系,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否认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西方经济学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性地学习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深度和广度,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结合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国情,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经济彼此联系日益紧密,开放经济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更加接近现实的宏观经济,是通过加入国外部门并考虑国际收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假定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都是完全理性并且以利己为目的,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试图说明经济自由使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统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往往同资产阶级世界观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反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避免陷入“个人主义”。在效用理论教学中,结合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的幸福方程式,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通过机会成本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得失取舍,书写无悔人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较长时期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为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部分,多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分配理论的教学中,可结合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结合失业与通胀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敬业教育。结合不对称信息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结合外部性教学,联系“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学生进行友善教育。

(三)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洋为中用”,借鉴其在市场经济方面的科学性内容,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多举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多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适时进行科学发展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结合生产理论的教学,强调劳动在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中,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实践,我国已经由原来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通过中外对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来自于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加强教学设计,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拓展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内容,从教与学两方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目标、实施步骤与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寓德于教”的原则,要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关系,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不是硬性加入教学内容,而是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应是“盐与汤”的关系,提高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入度,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思政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采取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小组研讨式、翻转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廣迪,王志林.对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再认识[J].经济纵横,2011(3):11-17.

[2]石晶莹,梁静娴,孙静.正确认识理论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本质[J].当代经济研究,2015(10):19-24.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