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摘 要:《实践论》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篇佳作。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主要在于它哲理性强,内容精辟,对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实践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基本内容;时代价值;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A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3-0011-02

毛泽东的《实践论》具有应运而生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些教条主义者长期轻视或拒绝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的真理,往往靠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抗日战争初期仍没有得以清算,而此时的王明又犯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为了同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左”右倾思潮做斗争,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实践论》与堪称姊妹篇的《矛盾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和矛盾两大范畴入手,讨论真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讨论矛盾及其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这两个名篇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表达形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创立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对此后的中国抗日民族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条件下创作了《实践论》,这就决定了论文本身非凡的理论品质与实践特质。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特别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陆续开赴前线,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短期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三个月集中训练后大多从事政治辅导工作,而班上急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一步消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对革命造成的严重影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中央要求由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撰写简明的讲义,于是毛泽东分别于1937年7月、8月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在《实践论》的创作上,继承了中国哲学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并赋予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行文运用了大量的谚语、格言,简明流畅,生动活泼,富有思想的感染力。《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实践的本质及意义、真理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等内容。

(一)实践的本真探讨

本体论强调,事物是什么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指出。我们认识问题也是一样,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写道:“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毛泽东首次在中国的哲学史上甚至外国的哲学史上全面、明确、深刻而且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是实践——社会实际生活中一切领域里人的活动。实践活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三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形式,此外教育活动、科研活动、文艺活动、司法活动等都是人们从事实践工作的具体活动形式。《实践论》是对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思潮在认识论上的全面清算,也是毛泽东同志率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所进行的理论创造。

(二)真理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详细、清晰地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以及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辩证看待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不能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一样的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要把认识主体的人看作生活实践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一切认识的最终来源和基础都是实践,毛泽东强调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接着,又说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同时,也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实践,才能暴露事物的内在本质及规律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与目的,认识在实践的需要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认识也要不断深化,实践活动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新任务,推动认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另外,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手段,使认识的范围扩大、深度增加,进而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认识的辩证过程

毛泽东对于如何认识事物,做了全面而且详细的解释。首先他从感性认识开始,讲解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如何把握感性认识,怎样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如何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为此,他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然后还要用于实践,看看是否可行即用实践来检验一番。所以,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要以实践为基础。毛泽东着重指明: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另一方面,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不会最终完结的,在一个认识过程中,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发展到理性认识,再把理性认识放回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而再实践时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进入下一个认识阶段……于是,毛泽东对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进行了总结,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

二、《实践论》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的《实践论》为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奠基,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明确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向全党提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此后,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和探索,“是”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事物,发现真理。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价值问题。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实现人所追求的价值。1945年,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述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堪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首先,《实践论》启示我们在认识问题方面,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当今社会,由于受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混乱,导致许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表现为:极度自私自利、是非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空虚等等。之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地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所以,在认识社会现象时,我们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

其次,《实践论》启示我们在理论创新方面,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实践化”,真正把创新理论变成指导实践的先导,为我们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方法和智慧。

最后,《实践论》启示我们在思想指导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回顾《实践论》诞生以来,我们政策的调整,理论的突破,哪一次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论》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也指导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内探索,还在一直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的提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对解决实践中的难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实践论》中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现实价值

首先,《实践论》启示我们在践行做人的原则、做事的方法和做学问的路径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人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实事求是,还要热爱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祖国;做事要科学分析、敢于创新、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色地完成任务;做学问要学会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作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作品。

其次,《实践论》启示我们在实践方面,要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但要重视学习《实践论》和其他哲学理论,还要学会运用《实践论》和其他哲学观点,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众多的哲学理论知识,也要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解决实践难题。

最后,《实践论》启示我们在治国理政方面,要落实《实践论》中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等观点。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涌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例如,贪污腐败、贫富分化、思想意识混乱、民族矛盾、地区发展矛盾、城乡矛盾、为富不仁,以及仇富现象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实践论》的正确指导。如果,能将《实践论》中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想观点,引向处理当代社会问题上,并从中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必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