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野下拓展青年学生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虚拟性,既给高等学校青年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新的空间,也给高等学校青年学生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新问题。高校管理者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切实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推动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更新,使网络这一新媒体能够担当起高等学校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年学生;道德建设;拓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84-02

一、利用网络拓展管理监控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网络虚拟文化的匿名性削弱了高校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在和外在约束机制。在缺少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日常生活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有的青年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道德约束力的减弱,导致青年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感缺乏,漠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极大地削弱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代表国家为学生提供福利性质的教育,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青年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方式,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学生和国家对教育费用实行成本分担,学生由单纯地享受国家福利变成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学校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经济上意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高等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在办学理念上要确立以人为本和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自觉、主动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管理中要体现出道德精神,在管理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上要体现道德的要求,奖励道德行为、惩罚不道德行为,通过正反面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使体现外在约束的管理制度即“他律”,转化为内在约束的“自律”。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利用网络拓展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系统,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化性或学术性的本质属性,又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和培养理想人格的神圣使命和独特功能。因此,校园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除得益于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与技能外,同样得益于大学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其成长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与规律、时间与空间,以需求驱动、利益拉动、情感调动来精心整合与提升现有的文化资源,并通过各种形式统一展示与表达出来,那么由此构成的环境氛围才能够产生教育效果的连续性与最大化,才能从多层面和多空间对大学青年提供有效的文化供给。将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以道德建设之“神”统领校园文化活动之“形”,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优化素质。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影响和熏陶,同时也体现在规范和塑造,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到内在的行为养成,从他律的强制约束,到自律的自觉追求,校园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情绪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浮躁的心理状态,多变的心理因子,多元的社会文化,参差不齐的社会追求,都可能对他们的行为趋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良好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可以规范校园秩序,同时也能规范学生的集体意识,约束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又有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生成和凝聚。

三、利用网络拓展实践教学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青年學生由于自身成长规律的影响,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也没有铭心刻骨的政治、历史的积淀,因而在今天网络虚拟文化的感召和诱惑下,更加偏好直观的感觉和体验,并常常以此作为选择和判断事物的重要前提,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痴迷,足以说明平等交互的环境对其体验性情感的充分满足。恰恰是对这种体验性的偏好,他们更多地将传统视为藩篱而加以逾越,更对熟知却并非真知的东西抱有不屑一顾的轻蔑与漠视。因此,道德教育目的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而且要求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道德的“知”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知行割裂,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学生的优良道德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为此,高等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自我磨炼、参加实践的机会与条件。其一在“两课”中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要善于从社会大课堂中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富有时代性、科学性、典型性、启发性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专题社会调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其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引导和支持青年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发挥聪明才智。其三增加互动式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者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师生在共同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产生心灵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道德教育过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四、利用网络拓展课堂教学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的多元信息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与现有的主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高校青年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而是倾向于将各种信息观点排列,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也就是说,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信息时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以前那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德育工作必须顺应和构建平等交流的新型主客体关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尽而唤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热情。高校教师应将道德目的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一,利用网络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道德教育,事实上,在各门课程中都蕴藏着大量道德教育的素材,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高校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遵循不同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不同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从而在智育中贯穿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第二,利用网络在体育教学中要贯穿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杰出的能力,同时需要健康的身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康延长着智慧的周期,健康保证着知识的活力,健康磨炼着人们的意志。高校体育教学的受众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通过构建以健康为特征的校园生活文化,促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养成追求终身健康的良好习惯。从而在体育中贯穿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第三,高等学校在德育实践中,既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又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又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的,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为个体社会化的一般规律,是先有道德社会化,进而实现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前提,忽视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就将失去根基。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将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奠基,政治教育将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航。因此,高等学校在德育中要更加突出道德教育,要克服把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表面上重视道德教育,实质上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淹没、削弱了道德教育现象,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要通过全面、系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动能力和道德抉择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的舆论氛围。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道德诉求。

参考文献:

[1]杨敏恒.网络文化视野下青年学生德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5):39-41.

[2]郑红.网络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3]穆晓霞徐白梅.高校青年教师的心态特点与重构之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9,(11):38-41.

[4]盛婉玉李辽.网络虚拟社区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67-69.

[5]郗杰英杨守建.新时代·新青年·新期待—改革开放30年青年发展与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9,(2):33-38,52.

[6]孙彩平左海云.网络文化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党报:教育科学版,2008,(1):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