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亟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起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开展创业教育。然而,与政策制定者的愿望相反,大学生创业者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多。本文拟对我国已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进行研讨,试图找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企业 创业教育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整体转型,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日益庞大,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局部失衡、供大于求的局面,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因此,国家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还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创业以缓和就业压力,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全国各高校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创业教育。然而,与政策制定者的愿望相反,大学生创业者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多。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之间,我国仅为1%至2%。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国外像美国等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始得比较早,对创业教育的模式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有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实施、大学生创业的特征以及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介绍和借鉴等,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仍有欠缺。本文主要对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1.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现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而不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之一,创业企业提供了相当比例的就业机会,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教育部指出,创业所要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而创业教育必然离不开创新,必然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这是贯穿于整个现代教育过程中的特性。因此,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进行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创业教育的原因。

2.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是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机会,而是培养、挖掘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因此,创业教育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与此同时,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开始逐渐走出原来的就业分配模式,能够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创业途径,以改变就业被动的局面。但是创业教育的师资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我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缺乏创业实践,不能胜任创业教育工作;二是部分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缺乏相应教育理念,不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二、创业需要怎样的大学生

1.个人特质。

人格特质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

成功的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即领袖气质,因此企业家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区分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企业家与公司经理、成功企业家与不成功企业家的个体特征。这些对其个人品质的研究认为企业家个体应具备某些特性,例如对成功的高度追求、创新的能力、内在控制力、对冒险的嗜好、旺盛的精力、坚强的毅力、自我效验、独立等。

另外,lyigun和Qwen(1998)认为,风险承担能力也是个体决定是否选择成为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发现随着平均资本收入的提高,相对更多数人在正规教育中会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技能,而不是成为取得风险收入的创业型企业家。因为尽管作为企业家的预期收益会随着平均资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企业家收入显然是有风险的。[1]Chell,Haworth和Brearly(1991)将风险承担者描述为在新创企业中,当成功的概率不高时,追求商业创意的人。因此,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重要特质之一,对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的追求是企业家区别于一般个体的重要活动。

但是,创业者特质研究仅仅从创业者个体心理特征角度出发,探讨一系列心理特质与创业倾向之间的关系,将创业成功简单看作是一个或几个创业心理特质的作用结果,忽视了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同时,很少有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特质与创业倾向具有直接关系,并且创业者的心理特质也很难与一般成功管理者的心理特质相区分。因此,只将创业倾向归结于创业者个体心理特征作用结果的研究思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分析。

2.创业态度。

在创业公司里,态度和选择之间的联系则更加直接,因为年轻的公司还没有形成官僚组织中对选择的阻碍。年轻的组织在建立自身制度的过程中,公司的企业家可以将自己的态度灌输进公司当中。与此相对立的是,成熟和大型的公司中,则很难实现。而这正是创业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

在我国创业创业态度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黄炳沧(1993),他认为影响中国人创业态度的价值观因素有:(1)社会地位与权力。中国人讲究追求社会地位,对创业家给予较高的评价,故对社会地位及权力越重视者,则其创业倾向越明显;(2)积极进取。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越重视积极进取价值观者,则其创业倾向亦越明显;(3)出人头地。中国人讲究光耀门楣与出人头地的价值观,且由于竞争环境激烈,故出人头地更受人尊敬,因此越重视“宁做鸡头,不为凤尾”与“出人头地”等价值观者,则其创业态度亦越明显。这跟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已有研究中有关创业态度的因素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就创业态度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等方面仍有许多可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3.个人背景。

大量的文献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劳动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980)。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组织要素投入营运以后,其经济绩效可以超过竞争对手。特别是作为高级人力资源的企业家,其才能的发挥可以创造并增加企业的价值。刘茂松(1994)认为企业家是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起来,并担任经营风险的专门经营者群体。

Clouse (1990)做了一个实证分析,将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决定做了回归联系,发现有多元经验的学生创业时更加能处理好复杂的情况。他发现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决定创业与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

有些对新创企业的研究中指出,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和商业观点的特殊性对新创企业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说,他们发现大学教育出来的企业家更易于与长时间存活的公司联系在一起。

在对一个美国学校MBA学生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倾向正相关。更多实证结果来自小企业专业的学生和其他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对比。小企业专业的学生对成就有更高的需求,同时,他们对创立公司也有积极的影响(Sgaie & Eliuzr,1999)。但是,是自选创业课程还是常规创业课程应该对这些结果负责,还并不清楚。更进一步,Hostager和Decker(1999)在对一个创业项目中的学生做调查研究时并没有发现创业教育和动机之间有关联。还有更加悲观的研究结果,来自89个对商学院学生创业倾向的跟踪调查:在接受了四年商业课程培训之后,学生的创业倾向反而降低了(Whit1ock & Masters,1996)。

在家庭背景方面,Soctt和Twomey (1988)的报告中说,父母拥有公司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创业,而选择去大公司工作的几率也相对低。但是,Brenner(1991)在美国商学院的本科生中却发现父母在学生创业倾向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Ghazali(1995)也发现在新加坡,父母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影响并不大,但学生的背景以及性格与创业兴趣之间却表现出很大的联系(Dho,1996)。

4.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就之一,它是在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组织,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创业者个人,两者的研究对象虽然不一样,但其中的逻辑是可以对接的。创业者是创业企业的灵魂和首脑,操持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决定着行业选择、战略定位、竞争策略、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要务。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就是企业创办者个人和团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与展现,创业者的创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和发轫,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

创业是极具复杂性、极有创造性、极富挑战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源都极其匮乏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挑战性和残酷性就显得尤为明显。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深感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创业教育中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外,如果能从创业者的兴衰成败中总结抽象出促成新创企业成败的决定性要素,即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并运用于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创业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提升创业核心竞争力并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的话,那么,将促进创业行为的顺利开展,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但这不是最为重要的条件,每一个创业者个人之间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表现出创业能力的不同。同一时间和区域,做同一个项目,有的人可以成功,有的人却会失败。[2]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跟个人特质和创业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如何进行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释义。

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在我国,目前有几种看法:一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激励青少年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善于发现和把握一生中那些通往成功的无数潜在的机遇,以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业基础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3]二是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4]三是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5]

第一种解释倾向于开发潜能、把握机遇和个性教育的创业基础素质培养,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科学的创业理论指导和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只表达了创业教育概念的最基本含义。第二种解释强调了创业精神和技能培养,忽视了科学的创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第三种解释把创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概念不仅强调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培养,还强调了教学改革和创业实践技能培养;狭义概念则强调了创业技能、资金条件等,因而笔者认为第三种创业教育定义是完整意义上的概念解释。

2.创业教育的模式。

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是有关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研究。其中不少学者以“企业家精神”为导向来研究创业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除了关于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外,关于创业教育的传授方式的研究也是比较多的。如Bertrnad Ducheneaut就创业教育的传授类型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教学方式:说教式模型和创业式模型(见下表)。

此外,JoAnn C.Carland和James W.Carland在《创业教育:使用经验学习范式的整合方法》一文中提出在创业教育中采用经验学习的方法,该方法以一种整合的方式,着重于以团队为中心的学习。文中作者引用了Kolb的四种学习风格法,分别是收敛型风格(依赖于概念化和实验,在解决问题、决策和实际思想的应用上有优势),发散型风格(着重于具体的经验和折射型观察,在想象能力和手段与价值观的意识上有优势),吸收型风格(着重抽象概念和折射型观察,在归纳推理和创造理论模型的能力上有优势)和适应型风格(着重具体经验和实验,在做事、履行计划和任务、进入新事务上有优势);并认为只有其中的两种学习风格—发散型和适应型的风格—可以从经验学习中获益。作者将传统的教室学习系统和新的经验学习系统进行各自优缺点的比较,认为经验学习是耗时,但是通过经验学习习得的知识不容易忘记。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这样的教育模式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创业技能的掌握。

3.创业教育支持环境的营造。

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把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高校,并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此外,高校要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校应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Lyigun,Q.Risk,EnterPerneurshiP and Humnan- Cpaital Accumulation[J].Ameriean Eeonomic Review,1998(2):454-457.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1.

[3]梁保国.论创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4]刘德恩.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J].外国教育资料,2000(4).

[5]林强.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