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谈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增多。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心理,从而探析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师生关系变得疏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出问题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未与学生数量同比增长。久之,教师难以做到与所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而课下交流机会更少。如果寄改善师生关系的希望于课下交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高校师生关系的疏离程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使师生关系变得功利

国务院于1992年颁布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教育由此被列入第三产业。这一规定的出台,本质上就是把教育商品化了。

商品化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是在用钱买知识。首先,作为教育服务的主体,他们有权利对服务过程提出要求;其次,学生觉得教育的自主权在自己;最后,高等教育产业化冲击了我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

(三)高校学习氛围淡薄使师生关系根基不牢

当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盛行,专家教授都把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当做自己的主业,学生群体当中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中维系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

二、从传播学角度探析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内因

教育本质是一种传播,想建立稳固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一定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所谓共通的意义空间,是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从教育的过程来看,共通的意义空间主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上。

(一)教师的传播心理

首先,教师的传播心理体现为动机与兴趣。传播动机方面,教师理应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长成才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兴趣方面,如果高校教师能够传授知识并且以之为乐,会事半功倍,这是从宏观角度来说。从微观方面来看,兴趣会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自己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是教师的情绪与情感。如对学生的喜好,有时候会在课堂提问、语言交流以及期末成绩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教育传播内容亦然。同时,情绪波动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再次,是教师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完成教育成本任务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以及自制的品质。

最后,教学能力,即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

(二)学生的传播心理

学生作为教育传播的受传者,他们的传播心理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个体的主动选择性,另一种是被动的遵从性。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被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在教育传播活动中,学生作为受传者也存在这三种选择性因素。

三、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首先,教师应当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上。作为教师不能依据兴趣行事,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学目标为己任。

其次,教师在情感、态度方面对待学生要公正公平,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把问题学生教好,才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同时要控制好情绪。

最后,要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二)作为受传者的学生,应当做到理性地选择与遵从。

首先,学生应该让自己做到理性地注意、理解以及记忆。以一堂课为例,如果教师由于水平有限只讲到了70%的知识,作为学生应当要尝试在课下时间自己把剩余的30%的内容补上,或是给老师提出建议。师生双方都有责任为完成教学活动而努力。

其次,学生应当做到理性地遵从。作为个体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应当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迷信权威,盲从群体,或是大脑一片空白。

(三)师生应共同努力,让互动成为教育传播的常态。

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互动是关键,师生互动又具有能动性、差异性、互补性。教师处于教育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是主体。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学生事务的处理中,教师传播了信息,只有学生接受了,一个基本的教育传播过程才算完成,如果学生在接受的同时还予以反馈,教育传播过程才算完整,所以教育傳播过程取决于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再者,师生互动的差异性是维持师生互动的纽带,主要体现在学识、生活阅历、心理成熟度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只有是师生正确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师生互动才能持续下去,于是可以将师生互动的差异性看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之源。最后,师生互动的最优结果是教学相长,这又体现了其互补性。

四、结语

面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亟待构建的现实,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的内因寻求解决之道。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当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学生应当理性地取舍,最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得以发展,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作者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