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几个向度

[摘要] 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数量的失衡造成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当前就业难根源于社会改革进程的迟缓与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进入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34−03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在《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中指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1]这就为教育指明了旨向,其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明确指出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强调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批判、独立的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创新和多元”。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全球化视野与多元价值观,在创新中形成应对全球化问题挑战的能力。由此可知无论是国内的人才发展规划,还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都突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需求。根据这种需求,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状况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培养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跟踪档案的建立等诸多环节。从目标的向度看,就是强化创业教育、塑造创业环境、建立创业通道,提供创业服务。

一、强化创业教育

我国教育的最初含义是在教中化育,通过上行下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善性。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学识与品德,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英文中的“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ducate”,本义是“引出”或“导出”,后来引申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基于这种文化背景,西方更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更接近西方教育的内涵,在教育的诸多功能中首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高校现行的是专业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所学专业。为了适应专业内部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设置了专业方向。应该说这种教育体制正是基于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作用,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但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忽略了个性化。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嫁接性地开设一些针对创业的课程,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不现实。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大量这样的课程,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修完,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性的创业教材,也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大量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首先,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的概论性课程应列入专业必修课。目前高校的专业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这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但是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学习状态都偏离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尤其在就业压力下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在国外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人文学科并不亚于理工。在学习计划中,要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需要的课程的比例,保证介绍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类课程的比例。缺乏了人文关怀,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强也是狭隘的,无法从人类发展历程的视野中定位自己的专业价值。培养的只是为工作而工作的工具化了的具有稍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非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才。

其次,专业学习变教师讲授或引导为主的模式为问题解决性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公共课应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特征,培养学生的人类关怀意识、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问题、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与学生根据专业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学习任务或疑难问题,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以社会调查、交流合作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学生给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自然地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创造性特质,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价值,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要改变只开设《创业经济学》等一些以名字吸引人眼球的课程和讲座的做法。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开设专业性的创业课程。同时向社会开放,打破唯文凭至上的教育机制,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及社会人士担任课程教学任务。[2](178)

二、营造创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不再是往昔的象牙塔。高校扩招后,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们行色匆匆地忙于选课、上课、打工兼职。静谧、博雅的校园也日趋变得世俗浮躁。在这种时代氛围下,高校要着力塑造具有浓厚学习、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大环境下营造培养学生创业才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的营造分为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

国内外关于创业环境影响较大的是环境模型说。Gnyawali和Fogel提出了创业环境研究框架,即五维度模型。[3](103-109)包括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状况、政策和规程、创业管理技能、创业资金和非资金支持。[4](32)以研究创业著称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提出了解释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模型的核心部分,提出了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列出了创业环境的九个条件,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5](118)

两个模型强调的是影响创业的外部因素,其实创业者的主观因素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这些客观的外在因素与创业者的主观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具体到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是指从创业意识的萌发到创业成果的评价,包括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机遇的把握与分析、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创业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这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才华、技能、决策、意志等主观因素与政策、资金、技术、市场、服务等客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合力推动或制约他们创业的开展。

从校园环境来讲要塑造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活动的氛围。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参加社团活动,都强调集体性至上,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必须服从集体的需要。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观点仍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创业者需要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决策能力,高校应塑造校园多元宽容的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不同文化人格。

高校不仅要为学生创业营造校园环境,还要发挥高校职能塑造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环境。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引导、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具体到创业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高校要为政府创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提供参谋咨询与智能支持,推动政府创业政策的完善与科学化。推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支撑的民间组织团体的建立与健康发展。发挥高校教育的社会化作用,引导人们形成尊重和鼓励创业人才发展的社会观念。

环境能塑造人才也能改变人才。政府出台科学化的创业政策,为创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民间团体与政府形成互补,人们尊重差异化社会观念行为,鼓励创业人才的发展。只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才能让高校培养的创业人才顺利施展自己的创业才能。

三、建立创业通道

高校可以整合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产业园区等资源,建立学生创业通道。

目前,高校都在加强本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管理,实践环节是检验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相互调整。高校应把实践教学作为连通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行业发展的通道,同时为学生的创业建立通道。创业通道连通的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行业,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高校教学研互相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注定要社会化。高校内部有校办企业甚至是科技产业园,外部有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功能让高校与各级政府、各部门与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应该把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把教学实践融入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积淀创业所需的才智,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真正地实践性学习。

当前,高校资源与学生需求呈现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埋怨学习资源缺乏。究其原因是在教育资源的认识评价与利用途径等方面,高校与学生产生了分歧。高校应当把与专业相关社会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引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深化认识与自觉运用了专业课程理论,寻求和利用各种相关支撑学习资源,同时也逐渐深化认识了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关键地是学生在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创业机遇与总结创业思路。

人的价值在于创新与创造,创业的本质属性就是创新与创造。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通道的过程中就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人才观联系起来,让大学生认识到应该发挥自己的智能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也让社会认识到应为大学生创新价值提供必要的环境与发展空间。这既是大学生在社会属性、民族文化、法制道德等因素制约下发挥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与行业发展寻求智能动力的需要。

四、提供创业服务

大学生创业本身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突破种种来自主客观的限制,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服务性支持。高校为在校生与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既是当前大学的功能之一,也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需求。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校、政府、民间团体等社会组织共同协作。其中,政府是创业政策的主导者,高校提供智力支持,社会组织提供风险资金。上海大学的孙继伟、窦鹃鹃针对大学生对创业服务体系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足与市场开拓难。大学生创业需要投资方的风险投资,不过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机制还不成熟。大学生在市场开拓方面实战经验短缺,没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很难获取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6](83)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获得的学校服务主要是高校教师的智力支持。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与高校创业服务的现实出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系统化有待加强。

就政策层面而言,高校要推动政府出台与实施大学生创业政策,尤其是要解决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资金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一些综合性院校甚至拥有自己的产业科技园。但这些机构只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创业愿景的服务仍十分缺乏的。完善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内的服务是今后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发展的重点。服务体系包括鼓励性政策、科技性产品研发与服务型产品设计、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拓、创业过程中的问题预见及相应解决措施等。

表面看来高校的创业服务是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其实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延伸与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和提高,而且也恰恰是高校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的明智举措。因此,高校应站在人本主义、解放学生个体自由的高度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澳)埃利雅德.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A]. 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刘运山.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科学教育观体系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178.

[3] Georgina Fogel. An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Hungary[J]. Journal of Small Management,2001,39(1):103-109.

[4] 沈超红,彭巍.国外创业环境研究内容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

[5] 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8.

[6] 孙继伟,窦娟娟.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83.

[编辑:胡兴华]